赵克志:生态文明引领贵州走向新时代

2015年01月20日 10:36贵州日报赵克志

中国园林网1月20日消息: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对贵州作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抒写好美丽中国的贵州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贵州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切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寄予了殷切期望。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即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贵州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使贵州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深刻理解这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本在于选准贵州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路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人民福祉、造福子孙后代,提升贵州形象、建设多彩贵州。

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贵州省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49%,石漠化面积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和秀美的山水成为贵州的一张响亮的名片。但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十分广泛,生态基础十分脆弱,损害后非常难以修复和恢复,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根据有关机构发布的2014年生态文明绿皮书排名,贵州省生态文明指数为80.8,排全国第18位;其中,剔除社会发展指标后,绿色生态文明指数70.3,排全国第15位。我们必须始终守护好生态环境,从生态环境良好而生态基础脆弱的省情特征出发,围绕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力保护和发展好生态优势。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处理好生态和发展的关系,必须让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思想落地生根,切实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当前贵州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创新发展思路,选择适合贵州发展的产业,突出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四个重点,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此破解发展瓶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我们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制定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奋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生态、提高环境承载力,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要突出问题导向。目前,全省石漠化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度、中度、轻度石漠化分别占36%、51%和13%。针对石漠化这个贵州最主要的生态问题,要向石漠化发起总攻,深入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通过开展退耕还林等方式强化人工干预,帮助山区农民寻求替代能源,遏制过度樵采,加快生态恢复步伐。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要把植树造林作为最紧迫、最管长远的事情,加快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步伐,人人上山,村村绿化,把任务明确到县、乡、村,最大限度将宜林荒地荒山、陡坡耕地、疏林地等变为有林地,力争用三年多的时间完成1042万亩宜林荒山绿化,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推进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要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理顺和加强管理体制,加快编制实施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加强对草海等自然湿地和重要人工湿地的保护。

大力开发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小水电,发展推广天然气、液化石油气、页岩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广农村节能技术,帮助这些地方的农民群众寻求替代能源。

要着力搞好新村的规划和建设。贵州省农民居住分散,加之山地建房成本高,农村建房占用耕地现象突出,有的群众生活在深山区、石林区、高山寒区,对生态环境也带来压力。从明年开始,每个县都进行试点,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扶贫生态移民,通过开发利用低坡缓坡,为农民集中建房提供宅基地,集约、高效、有序地形成新的农村居住社区,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逐步发展成小城镇。大力开展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创建活动,大力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围绕“治水、治气、治渣”三大任务,我们将全力打好污染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围绕治水、治气、治渣,深入实施八大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管理;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污染治理,努力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坚持政府与企业联动,创新处理技术和运营模式,多形式有效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大力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完善城镇、园区、企业环保设施。

按照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的要求,着力发展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

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发展步伐。近年来,我们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产业发展,努力补齐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块短板”,跨过工业化和信息化“两道门槛”,初步走出了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产业发展路子。

如何把贵州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关键是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并通过生态优势吸引外来要素资源、营造发展优势。重点发展五大新兴产业,是贵州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战略选择。一是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引进和实施一批引领性项目,切实做到抢占先机、后发先行。二是大力发展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在营养保健、健身休闲、老年健康等领域打造一批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三是大力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把贵州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四是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和旅游综合体,统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五是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和建材产业,适应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投资快速扩大和农民转移就业的要求,把新型建筑业和建材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生态化、规模化发展,做大做亮酒、烟、茶、药、食品“五张名片”,着力建设好国家优质酱香型白酒产业带,加快建设茶叶强省,建成全国中药材主产省和民族药业大省。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贵州产业发展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守着青山绿水饿肚子”的穷路,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子。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关键,对于现有的能源、原材料等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切实抓好节能减排,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抓住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重点领域,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向改革要动力、要保障。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形成了一些特点和亮点。坚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环境执法,探索建立赤水河、乌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层面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全省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我们将全力抓好在全国具有示范性、能够破解当前发展和保护难题、具有先行意义的各项改革。抓住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环节,着力加快三大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源头严防制度体系,探索主体功能区建设,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相关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过程严管制度体系。实施严格的水、大气质量管理监测和领导干部约谈制度,探索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等交易试点。加快建立和完善后果严惩制度体系。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项目”,严格落实环境监管“六个一律”的要求,坚决杜绝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上的“饥不择食”,把别人淘汰的高污染项目和落后产能引进来;坚持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研究制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要时刻保持发展为民、生态为民的使命感和争创一流的责任感,努力建设美丽贵州,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作者:贵州省委书记 赵克志)

推荐阅读:

湖北:宜昌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推进生态建设纪实

广西:贺州探索“多规合一” 建设生态新城

发改委成立生态保护与建设委员会 生态环保再受关注

北京:大兴区填空造林 打造生态长廊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