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1日消息:它有力地促进了防沙治沙事业
近年来,杨文斌研究员率领课题组开展了“低覆盖度防沙治沙体系”项目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探索总结了不同生物气候带的低覆盖度防风固沙体系模式。这种技术模式创新了治沙造林理念,以15%-25%的植被覆盖度不仅可以固定流沙,还能明显减缓干旱年份的水分胁迫,避免沙区植被衰退或死亡,创造了混交林营造的条件,加快土壤和植被修复速度,提高生物生产力8%-20%,降低固沙造林成本40%-60%。其中,“两行一带”“单行一带”等低覆盖度治沙模式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并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
它将引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
杨文斌研究员带领其科研团队从近自然林业的思路出发,按照当地自然分布的乔灌木植被覆盖度,选用乡土树种,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了能够固定流沙的覆盖度在15%-25%的低覆盖度防沙治沙模式,并在不同气候带营造了低覆盖度固沙示范林,开展了长期定位研究。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能有效地防止中幼龄林衰败或死亡,保证了固沙林健康生长;加速了土壤和地带性植被的自然修复过程,提升了沙地植被的生态功能;降低了固沙工程的建设成本,实现了固沙植被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必将引领我国防沙治沙研究向着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尹伟伦)
它在理论上具有重大创新价值
“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原理与技术”研究成果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把有效控制流沙的植被覆盖度降低到15%-25%,而15%-25%正好是干旱区稳定的自然疏林和稀疏灌丛的覆盖度。按照这个覆盖度营造的固沙林能够稳定正常生长,在确保固沙等生态效益的同时,生态用水量和造林成本显著降低,促进了土壤、植被、微生物的修复,这对我国相关地区的荒漠化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
该项成果建立了一套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在理论上具有重大创新。它提出的治理技术和模式,将推动我国防沙治沙进入一个低覆盖度“乔灌草复层结构、多树种带状混交”、显著提高治沙植被稳定性的新时代,将带来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防治荒漠化高级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王涛)
它在实践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杨文斌研究员带领其科研团队,几年来模拟不同地域中自然分布的乔灌木植被覆盖度,用乡土树种及乔灌合理配置及带状结构,构建出低覆盖度植物固沙方案,构成一个符合自然规律的植物固沙新方案、新模式。该植物固沙方案显著降低了生态用水量和造林成本,减少中幼龄林衰败死亡,加快造林后沙地土壤、植被、微生物的修复速度2-5倍,对我国相关地区的流沙治理工程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成果鉴定后,国家林业局已经按照这项成果修订了《国家造林技术规程》(2015年修订版)旱区的多项重要指标,推进我国防沙治沙工程向着更加符合自然规律、更加有效、更加稳定的方向跨越。(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名誉理事长:刘恕)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