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海绵城市”的建设路径

2015年12月18日 09:42新华网王静

璧山绿岛新区一角——秀湖湿地公园

璧城再生水处理厂一角

中国园林网12月18日消息:把城市当作一块海绵,在降雨的时候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蓄存、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尽管大众对这种能“吸水”、“吐水”的“海绵城市”还比较陌生,但在璧山,通过近几年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开始释放出“生态效应”,改善大众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什么条件?怎么来建、成效如何?

璧山通过近几年城市建设的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璧山路径”并贯穿全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文环境改善当中。

恰如璧山建委相关负责人所言,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和必然选择。

1、聚优势为“海绵城市”建设“搭桥”

璧山作为渝西地区典型的丘陵地貌,中部高,南北低,雨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由此导致旱涝交替已在璧山上演了千百年,然而“海绵城市”建设正在让这种现象在璧山慢慢消失。事实上,打造“海绵城市”也需要基础和优势,不同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乃至城市规划等,都将影响着“海绵城市”的发展。

对于璧山而言,建设“海绵城市”正当其时。

有资料显示,璧山是特有的“人人”型地层构造,这种天然的地层构造形态为地下水的积存和汇聚形成了一个理想的自然储水场所。

先天自然优势固然重要,但将先天优势变作后天胜势更为重要。

多年来,璧山一直将绿色生态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依托青山绿水打造了一批湿地生态公园,同时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彻底减少了降雨溢流对环境的影响。这也让璧山获得“全国水生态城市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5张“国”字号名片。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奠定更坚实的基础,璧山在规划、资金、建设、管理中凝聚优势,为“海绵城市”建设“搭桥”。

据了解,璧山将正在开发建设中的新城“绿岛新区”规划作为“海绵城市”的“海绵体”,目前已形成完备的规划体系,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也确保了“海绵城市”建设既快又好发展。

全区“一盘棋”战略下,璧山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还相继出台《重庆市璧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重庆市璧山区城市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利用建设管理办法》、《重庆市璧山区防洪和城市排水防涝应急管理办法》等指导政策和管理办法,让“海绵城市”建设有了制度保障。

2、寻经验找准“绿岛新区”的脉搏

尽管欧美国家已较早开展起“海绵城市”建设,但目前我国乃至我市的“海绵城市”还不多,可以说璧山建设“海绵城市”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为寻找经验,璧山倾全力在探索,该区规划建设中的绿岛新区或将成为典范。据悉,璧山城市规划面积为53.35平方公里,拟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区域面积达到了8.4平方公里。

为让“绿岛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80%,雨水径流控制率在0.37,璧山通过32个试点项目和9个重点工程让计划照进现实。

目前,“绿岛新区”已经建设完成的秀湖公园、观音塘湿地公园、冉家沟水库、翻身水库与拟定近期建设的双凤、雪山、黛山(崇兴)水库相互之间,通过连通工程形成纵横交错、珠联璧合的水网系统,让溪流水道成为连通渠道,中水利用为城市补水,生态湿地为城市净水。

低影响开发道路及超标雨水行洪廊道的建设也不遗余力的铺开,利用绿地廊道形成了“雨水廊道、行洪廊道、慢行廊道”,一方面净化和蓄存了雨水,另一方面还削减了暴雨洪峰。

这只是打造“海绵城市”的“一角”,此外,生态停车场、城市再生水(中水)管网、雨水调蓄利用系统工程等多个建设项目将持续展开。

“‘海绵城市’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璧山建委相关负责人谈到,居住区、商业及公共建筑LID设施要按照“海绵城市”的规划标准来建设,此外海绵绿地、滞水花园、低影响开发道路、生态停车场、湿地湖库生态修复、湖库治理及水源涵养、骨干调蓄及回用设施、生态泄流通道等工程都是“绿岛新区”建设的重点内容。

3、促成效建人人受益的“生态园”

“海绵城市”的建设最终是让居住在这里的百姓能够受益,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生态。以“绿岛新区”为载体的璧山通过打造“海绵城市”究竟带来了哪些改变?

以观音塘湿地公园低冲击改造节点为例,广场采用透水铺装,下面设置砂砾透水带,雨水可迅速透过。而公园的绿地建设为下沉式绿地,可以收集来自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形成的雨水径流,并进行滞蓄、下渗、净化。

由此一来,低冲击的改造可以实现控制年径流总量,节约更多市政用水。

璧山做过模拟,在“绿岛新区”进行全面低影响开发后,能大大减少内涝淹没范围及深度。相较于常规开发建设,低影响开发模式减轻了雨水管网的排水负荷以及超载现象的产生,在雨水管网管径不变的情况下,使申报区的雨水管网由 3年一遇提升到10年一遇的排水能力。

事实上,在打造“海绵城市”之前,璧山打造的污水再生回用工程中污水再利用率已达到38%,已成为了解决城市供水压力、河流水体污染以及河道外部水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保护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的民心工程。通过已投用项目的示范,让全区老百姓深深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实惠,更满怀期待满腔热血地投入到绿岛新区“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并期待带来更多惊喜!

经过初步测算,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璧山还可减少环境资源损失15亿元。

以SS消减量为例,因低影响技术消除雨水固体悬浮污染物污染而减少的社会损失约740万元/年。试点区采用雨水资源和污水处理厂出水作为中水水源,与自来水相比,每年节约费用401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缓解城市缺水现状、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为渝西片区乃至重庆的缺水、内涝问题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璧山“海绵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推荐阅读:

河南鹤壁2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动工

江苏涟水滨河新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四川省将在6个市10个县试点海绵城市建设

厦门海绵城市建设 居民区将现雨水花园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