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助推跨越发展 云南绿色发展新脉动

2015年12月02日 10:04新华网崔仁璘 张文峰

中国园林网12月2日消息:云南懂“绿”、护“绿”,更想用好“绿”。

天蓝如洗,层林尽染,深秋的普达措国家公园风景如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中,游人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与欢跳觅食的松鼠不期而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浑然天成。

如今,以保护为前提和核心,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利用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资源开展的森林旅游,逐渐在云岭大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云南添彩增色的森林旅游,以资源非消耗型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在云南林业产业、民生林业的新征程中,标注出一个醒目的绿色坐标。

选择 实现“天赐”财富的永续利用

从滇西北独特险峻的雪山冰川、高寒森林,到滇西、滇西南的热带雨林,再到滇东、滇东南的喀斯特地貌,莽莽的原始森林、珍贵的湿地资源、丰富多样的物种,蕴藏着无穷的神奇、巨大的魅力,构成了云南独特多彩的自然生态体系。

在这片土地上,有2.87亿亩的森林面积,56.35万公顷的各类湿地资源,种类和数量占全国50%以上的珍稀动植物物种……一个一个的“物种基因宝库”让人惊叹。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提速、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大发展的热望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资源约束趋紧和生态系统脆弱之间的矛盾不断放大,如何保证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比较落后,但同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愿望又十分迫切。”省林科院博士生导师杨宇明教授坦言。以大量的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发展,造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路子不难再走下去。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的云南,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排头兵”、“把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一系列来自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定位,让云南直面如何守护利用好宝贵森林资源的历史命题。

破解美丽背后的“窘境”,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云南亟须起而行之的探索。

此时,森林旅游,这种在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基础上,通过对生态的保护,进行负责任的旅游等非破坏性使用,从而提高森林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社区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方式,进入云南的视野。

而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重新认识与向往,又为发展森林旅游奠定了市场基础。

立足资源优势,借鉴成功经验,与旅游相结合,积极发展森林资源非消耗型产业,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森林旅游作为林业产业的九大产业之一来发展,探索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双赢的全新发展模式。

[分页]

森林旅游,前景广阔,但要做起来并不简单。作为人类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阶段中的最高形态,其发展路径的探索并非易事。

云南立足自身优势,按照“严格保护、强化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树立开发与保护双赢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以高水平规划为龙头,建立健全保护、开发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构,推进地方政府、保护管理机构、旅游经营企业和社区居民多方利益共享机制的形成,将云南森林旅游推上发展快车道。

省林业部门与旅游部门强化部门协作,建立起联合推动森林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做好资源调查和规划设计,全省先后完成了全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国家湿地公园、2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4个国家森林公园先后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11个国家森林公园启动了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寻找保护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云南率先引进国家公园理念,开始了基于国家公园建设的新型保护地模式的探索。

2007年6月,我国大陆首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挂牌。多年的精耕,终于结出果实,云南林业发展迈入新天地。

至今,云南已建立起普达措、老君山、梅里雪山等8个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不建设与资源保护目标相抵触的设施,不开展与资源保护宗旨相违背的活动”的建设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

“用不到5%的面积,实现了对公园95%区域的全面保护。”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杨芳表示,国家公园在保护、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5个方面日益发挥出其独特的聚合功能。

8个国家公园建立后,共增加保护面积32.8万公顷,更多的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受到保护。与此同时,700余户社区群众参与国家公园内的土特产、工艺品销售,以及马队运输、食宿接待等近十项经营活动,还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巡护、环境维护、导览等工作岗位约1200个,2014年发放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总数达3493.67万元。

依托云南生态资源多样的特点,这边国家公园风生水起,那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同样百花齐放,构成了全省主要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目前,云南省已建2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13个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总面积达15.17万公顷;各类自然保护区159个,总面积283.51万公顷;建立红河哈尼梯田、洱源西湖、普洱五湖等11处国家湿地公园,并全部纳入国家投资补助。

不仅要遍地开花,关键还在于管得好。2014年,云南省启动了《云南省森林旅游发展规划》的修编工作,用于指导全省森林旅游工作的开展。《森林旅游示范区评定规程》等标准正逐步完善并在各地复制推广,普达措国家公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实现了“一园一法”、“一区一法”,为森林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结合科考保护,叫响云南品牌。滇金丝猴、亚洲象、巧家五针松等物种在研究监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吸引游客的明星物种。同时,“中国红嘴鸥之乡”、“中国黑颈鹤之乡”、“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等成为昆明、昭通、保山等地森林旅游的金字招牌。

2014年,云南省共接待森林旅游游客3314.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25亿元,直接带动其他产业产值38.12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率分别达到148%,443%和275%。与此同时,全省85%的典型生态系统和近80%的珍稀濒特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得到了有效保存和保护。

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湿地公园为主体,全省森林旅游体系已初步形成,为旅游二次创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绿色动力”。

[分页]

展望 森林旅游产业前景可期

云南森林旅游渐入佳境,但面临的难题也不少。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多龙治水”局面亟待打破;对森林旅游的不同理解导致的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博弈,以及低水平引资开发等等,都是发展森林旅游必须解决的难题和矛盾。

瞄准问题,聚焦发展。云南省将从立法、执法、政策和监管等环节上,进一步维护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各种关系,抓好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充分发挥林业部门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理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公园建设标准,扩大国家公园试点范围,放大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效果。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自然资源保护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好云南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

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扭转全省湿地功能退化趋势,以保护特有湿地、恢复一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完善湿地保护新机制,规范湿地资源利用方式,探索湿地保护新措施。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契机,加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科学恢复退化湿地,加强湿地科普设施建设,科学开展湿地特色旅游,用先进理念,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

在保护中做大做精森林旅游产业,开发一批功能完善的旅游精品景区,合理利用森林生态景观、自然文化环境和森林公园,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疗养,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商品,加强森林文化教育基地和森林博物馆建设,提升云南森林旅游的品质。

目标笃定,路径清晰,生机勃发的云南森林旅游值得期待。

[分页]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位于迪庆州德钦县境内,面积959.86平方公里。该地区具有十分独特的地理、气候、地貌条件,高度集中地反映了地球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物种和自然景观。该区域地处怒江、澜沧江流域,是藏族、傈僳族、怒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是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国家公园内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其主峰卡瓦博格峰,海拔6740米,是云南第一高峰,被称为“雪山之神”。

普达措国家公园

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中国内地首个挂牌成立的国家公园,位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境内,距离县城22公里,面积602.1平方公里。“普达措”就是今天“碧塔海”的藏语原名,意为“普渡众生到达理想彼岸之舟湖”。在普达措国家公园区域内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典型的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区域内森林、湖泊、草甸、沼泽化草甸相交错,景色随着时空移步换景;是青藏高原气候、地质地貌、复合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的浓缩。

老君山国家公园

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位于丽江市玉龙县,面积为1085平方公里。地壳运动形成了老君山独有的多元地貌,这一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被植物学家称为北半球物种最富集和珍稀濒危物种的避难所之一。区内面积超过560平方公里的黎明丹霞地貌,以其高海拔、色彩绚丽和形状独特闻名全国;冰川和冻融地貌,形成高耸尖锐的角峰、秀丽多姿的冰蚀湖群及石海、石环等,对研究地质地貌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高黎贡山国家公园

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县和龙陵县,面积1009.6平方公里。高黎贡山是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的南北生物走廊,被誉为亚热带、温带寒温带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著名的种子植物模式标本产地、特有动植物物种的中心舞台和世界物种的新起源。高黎贡山也是中国南方丝绸古道遗迹保留最完整的区域之一,自然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

南滚河国家公园

南滚河国家公园位于临沧市沧源县和耿马县。国家公园内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拥有世界上原始群落分布面积最大的三棱栎林;是世界上已知最粗大竹种巨龙竹的原产地,也是灵长类动种类分布最多(据记录有白掌长臂猿、黑冠长臂猿、灰叶猴、北豚尾猴、熊猴、蜂猴、猕猴、短尾猴等8种)的区域。这一区域也是佤文化的荟萃之地,保存着中国最后的佤族原生态部落,最典型的佤族民居建筑风格、最原生态的佤族文化。

西双版纳国家公园位于西双版纳州境内,面积2854.21平方公里。本区保存了中国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其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在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亚洲象的集中分布区,同时还是傣族文化和风情的荟萃之地。

普洱国家公园

普洱国家公园位于普洱市思茅区,距离城区10公里,面积216.23平方公里。区内保存着大面积、较为完整的南亚热带原始森林,有兰科植物230多种,是天然兰科植物园;也分布有亚洲象等67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是北回归线上不可多得生物资源宝库。普洱茶文化是当地人民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孕育出的世界级的独特文化,它和当地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一起成为普洱国家公园的文化特征。

大围山国家公园

大围山国家公园位于红河州的蒙自、个旧、屏边和河口。区域内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我国大陆仅分布于该区域的湿润雨林、古老孑遗的“植物化石”——桫椤科植物、苏铁科植物和种类丰富的秋海棠、竹类植物的原始类群,是我国两栖爬行类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保存完好的火山口,古老神秘的苗瑶文化等构成了该区域独特的自然和民族文化特色。

[分页]

亮点呈现

普洱:整合森林资源 激活“绿色银行”

阳光穿过林间驱散晨雾,置身普洱国家公园这一“天然大氧吧”,走过郁郁葱葱的“中华桫椤”,看犀牛自由地奔跑、白鹭悠闲徜徉,与小熊猫一起在林中旅行……顺着公园栈道在茫茫森林中漫游,各类珍稀动植物,令人流连忘返。

位于思茅城区东南部的普洱国家公园,依托独特丰富的森林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优势而建设,已是众多游客回归雨林、亲近自然的首选。目前,每天入园游客达2000多人。成为普洱旅游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形成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普洱公园由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和新增森林面积三部分组成,总面积为32.4万亩。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分步实施,总投资4.26亿元。公园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合理利用,造福民生”的理念,充分发挥公园“保护、科研、宣教、游憩、社区发展”五大功能,在管理体制、资源保护、旅游开发、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对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等功能分区的目标性管理,将建设成为有效生态保护与有限旅游发展相统一的保护发展示范。

同时,普洱国家公园管理局采取措施,规范国家公园管理,指导资源的合理开发,确保了国家公园资源的安全稳定。加强巡山护林和林政执法工作,坚决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震慑了破坏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强化责任制度,落实防火各项责任制度,确保5年来无森林火险火情发生;建立了2个森林病虫害监测点,做好森林病虫害监测和纪录;依法依规开展生态旅游建设工作,严格执法,严格建设林地征占用审批制度。开展了国家公园资源调查和生态本底图制作,以及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制定及基现调查,加强对建设中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监督管理,使普洱国家公园内与周边珍贵、独特的自然、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和持久的保护。

如今,森林旅游已逐步为普洱绿色发展和休闲度假产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普洱国家公园、澜沧景迈山、西盟勐梭龙潭、镇沅千家寨景区、那柯里茶马古道等一批森林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实现了林业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森林旅游产业产值近5.5亿元,森林旅游逐步成为普洱市林业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双版纳:坚持环境优先 护好“天然温室”

“昨天去西双版纳野象谷,观看大象表演、与大象合影,今天来原始森林公园,观赏成群的孔雀一拨拨从山腰大树上飞翔下来的场景,真是太壮观太美了……”来自陕西榆林的游客唐老先生兴奋地说。年近古稀的唐先生和老伴到版纳已5天,他说,陕北地区这些天都是小雨夹雪的天气,越来越冷了,打算在版纳玩个把月再回去。

正是冲着旖旎的热带雨林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众多的省内外游客选择了到西双版纳观光度假。

位居北回归线以南热带湿润地带的西双版纳,是个“天然温室”,常夏无冬,终年温暖,四季常青,以“动植物王国”、“天然氧吧”等美誉闻名于世,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十一五”以来,该州坚定地实施“生态立州”战略,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依法强化热带雨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强化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建设生物多样性走廊,全州的国家、省、州、市(县)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增至58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至78.3%。依托着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自上世纪80年中期起,该州即开启了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之路,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强化保护,在探索、创新中前行。

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锁定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胜地的目标定位,坚持环境优先原则,把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突出“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特色,着力打造游客亲近自然、避寒过冬“好地方”生态旅游品牌,持续投入巨资改造、提升景区景点,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2011年晋升为5A旅游景区,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园、热带花卉园、傣族园、勐腊独树成林、茶马古道园等生态旅游区晋升为4A级旅游景区,开辟了孔明山、古茶山(茶马古道)自助游,沟谷森林探险游等特色生态旅游产品;通过招商选商选资,告庄西双景、嘎洒国际傣温泉养生旅游度假区、万达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城市旅游综合体相继建成营业,使该州旅游要素跃上了新的水平,推进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加快了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多样化产品转变。近10年来,该州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等主要指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迪庆:撑起生态绿伞 打造人间天堂

“这里享誉世界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让人深深痴迷,蓝天、白塔、藏房和金色的树叶让人流连忘返,在其他地方难以寻觅,更难得的是当地不少原生态的东西都得到了完美保留,处处皆美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创作灵感。”带领全国知名画家赴香格里拉写生的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员会秘书长陈坚感慨地说。

素有“高山动植物王国”美誉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森林覆盖率达73.95%,既是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全州有两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1个国家级、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0余万公顷,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13.4%。

11月7日,记者走进普达措国家公园,赤、橙、黄、绿……各种颜色的树叶让人目不暇接,闲情逸致的牛马在草甸上自由散步,蓝天白云在属都湖中的倒影美丽动人,游客们争先拍照,欢呼雀跃,赞叹不已。年过花甲的北京游客黄建国情不自禁地说:“整个公园就像一块色彩斑斓的天然调色板,几乎每个地方都能构成一幅精美的画卷,简直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间天堂!”

总面积超过6万公顷的普达措国家公园,把“公园与社区的共同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制定了《旅游反哺社区实施方案》,对公园涉及的23个村民小组820余户村民进行补偿。已过上“靠公园吃公园”甜蜜生活的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红坡村委会浪茸村民小组村民茸北说:“靠园吃园还要养园,我们靠的就是优美的生态环境。”

公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宝福浩说:“为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公园运用先进的理念走‘以公园建公园、以公园养公园’的路子,普达措以4.6%面积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对区域95.4%范围的有效保护。这不但突破了全省乃至全国常规景点景区建设的瓶颈,创造了藏区旅游开发的新模式,而且还开辟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为我国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率先探索出了一条良性互动之路。”

州林业局副局长和向城说:“除了已建的普达措和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外,还将建白马雪山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已通过5A景区评审,目前正积极申报白马雪山国家公园。这将使香格里拉成为中国藏族聚居区中最具特色的国际森林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精品森林旅游区。”

大理:保护草海湿地 开创治理新路

“草海经过一系列的改造,现在成了鸟类的天堂,来旅游的人日渐增多。”11月22日,鹤庆县草海湿地管理局局长杨文生在草海湿地对记者说,今年鸟类来得比往年早,已经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候鸟来湿地筑巢、安家、过冬,去年来草海旅游人数380万,湿地保护初显成效,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小天鹅、水雉、凤头麦鸡、白琵鹭、青头潜鸭、白眼潜鸭、紫水鸡等珍稀水禽不胜枚举,鸟类多达13目27科56属130种。”西草海自然保护中心高级顾问李纯介绍,草海湿地最大水深2.6米,平均水深1.6米,水面海拔2193.2米,总面积达千余公顷,是云南省重要的水禽越冬场所。

自2000年来,草海湿地实施保护,先后已投入1.1亿元实施了退塘退耕退渔还湿地,湿地有害物种清除工程、湿地水位调控工程、湿地恢复工程等项目。经过15年的持续治理,草海湿地水质从四类上升到三类水质,局部达到二类,草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

“湿地增多与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大理州林业局在湿地保护治理投入与管理密不可分。”大理州林业局局长程永标介绍,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是全省首个湿地保护法规。3年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对大理洱海、洱源西湖、茈碧湖、剑川剑湖、鹤庆草海、祥云青海湖等湿地实施湿地公园恢复建设、湖滨带生态修复、退耕还湖还林、面山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水源地保护等大批项目,自然湿地面积扩大,越来越多的退化湿地得到恢复,越来越多的自然湿地被纳入保护范围。

从2014年起,剑川县、鹤庆县、洱源县先后设立了隶属于县林业局的湿地保护管理局,大理州成立了“大理州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综合推进全州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开创了湿地保护治理的新道路。全州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58.6%,洱海水质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湖体自净能力逐步增强,透明度逐年回升。
 

推荐阅读:

广西横县:立法保护湿地 促进生态文明

成都5年建起31个湿地公园 水系面积比提升到21%

贵州:立足湿地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川阆中斥资2亿元为构溪河湿地“保湿”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