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等四市市长对话“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2015年12月21日 09:55福州日报朱毓松 莫思予

中国园林网12月21日消息:生态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生态文明也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昨日,来自福建福州、广东深圳、四川成都、浙江湖州四座城市的市长们以及专家学者,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福州年会的“市长热点对话”中,就“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这一主题展开探讨,用饱满的热情,为属于自己的城市描绘了一幅“山青、水绿、天蓝、城美”的动人画卷。

对话市长:福建省福州市市长杨益民,广东省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杨洪,四川省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浙江省湖州市副市长杨六顺

转变观念——破除制度的弊端

出狠招、动真格是机制落实上行之有效的办法。

“保护好生态最重要的是从体制机制入手,福州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比如采取差别化的考核体系。”杨益民介绍,福州对各个县(市)区的考核体系、指标是不一样的,对生态县、农业县弱化GDP的考核。

“取消GDP考核不仅没有阻碍经济发展,反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永泰县长李新贤在现场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介绍,一方面,永泰通过保护生态环境,获得国家、省市的生态补偿。另一方面,永泰通过保护生态,大樟溪的水质得到提升,为实施水权交易,为生态产品进入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生态旅游业、IT产业、信息产业、创意产业、高端养老服务业、户外运动产业等新型业态正在永泰蓬勃兴起。

在福州弱化GDP考核指标的同时,湖州用“绿色GDP”“一票否决”等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比重。杨六顺介绍,去年起,湖州将“绿色GDP”纳入对县区和市级部门考核指标体系。

杨洪介绍,深圳编制实施了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并搭建了环境形势分析会制度、治污保洁工程平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等决策、推动、考核平台,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如4所自然学校,推动了市民从对自然生态景观的观赏和游览转化为对自然生态的学习认知。

成都市则把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作为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设立“乡镇环保机构”。目前,成都已在全市317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基层环保机构,落实了镇(街)环保工作人员、村(社区)环保信息员,解决了环保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把环保职责延伸到镇和村,真正落实到基层,实现了环保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谢瑞武说。

“观念问题是影响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障碍之一。”研促会常务理事、环保部原总工程师万本太认为,随着传统的政绩考核制度、“小马拉大车”的监管现状等各方面的弊端逐步破除,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将愈加凸显。

产业转型——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未来10年是绿色转型战略实施的关键期。“现在痛苦一点点,以后会更快乐!”常纪文说。

成都推动绿色发展,成果丰硕,却也一路艰辛。“一个地区产业政策不好,企业是会‘用脚投票’的!”谢瑞武感慨地说,从2000年迄今,成都市共关闭传统企业4000多家,加快优化产业布局。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最活跃区域,仅世界500强企业,就有260多家落户成都高新区。

湖州市也在加快经济“绿色化”发展。长兴县被称为“中国电池产业之都”,曾经因为电池产业的粗放式发展,一度被列为“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痛下决心转型升级!长兴县先后开展了两轮大行动:第一次,175家企业减少到61家;第二次,企业数进一步减少到18家,并全部集中到园区发展。杨六顺介绍,通过转型升级,长兴县铅蓄电池去年完成产值265亿元,比转型前提高14倍。

“产业转型升级就是经济发展的自我革命,这需要我们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杨益民说,福州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进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如重点实施了城区工业企业异地搬迁和“腾笼换鸟”,明确中心城区不再发展一般性制造业,近年来共推动400多家工业企业向福州南北“两翼”转移。2014年,南北“两翼”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54.4%。福州还将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十三五”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优化再造,着力打造产业升级版。

“我们就是要通过环境保护措施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挤掉粗放发展的水分,释放绿色驱动红利!”万本太说。

“我们努力将绿色资源转变为群众共享的‘绿色福利’。”杨益民说,建设生态文明,归根结底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福州将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如今,福州的特色栈道绿道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城市的中心腹地,拥有众多的森林栈道与空中廊道并不多见,对此,杨益民说,这一“绿色福利”让市民在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中感受生态美。同时,空气、水等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绿城、花城、水城的打造使福州更加宜居,老百姓更具有幸福感。

“‘百姓富’与‘生态美’互为基础,又互为内涵。”常纪文说。

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湖州就是释放生态红利的真实写照。如安吉县余村曾因过度发展砖厂、水泥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践行,余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全村有3个旅游景区、14家规模较大的“农家乐”,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1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7500多元提高到2.76万元,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是矿山老板赚钱,现在真正实现了‘百姓富’!”杨六顺说。

广袤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成都已建成54个“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幸福美丽新村,基本形成“院在田中、院田相连”的生态田园风貌。“‘小组微生’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实现旧貌换新颜,广大农村生态改善和产业富民同步推进。”谢瑞武说。

推荐阅读:

国家主席习近平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福州年会明日开幕

第二届生态文明建设学术年会在珠海召开

(来源: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