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29日消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水土保持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等一系列新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新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水土流失依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今后15年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关键时期,亟须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水土保持规划,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支撑和保障。在此背景下,《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近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出台,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首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系统开展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综合性规划。规划的实施不仅是落实水土保持法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对于加快水土流失防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三大重要措施。植物措施与其他两种措施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利用种植植物的方法,减少地表径流、网络土体,从而减少泥沙流失量,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在水土流失的预防及治理过程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蓄水调水。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通过对水分的吸收、蒸腾、滞流以及林地的渗透、储蓄,对地区的水分运动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调节降水、蒸发、径流和土壤水分的增减,并进而影响其他生态系统的水分运动和陆地水系的水量、水质变化。如通过林冠层和枯落物层对降水的截留,实现对降水的再分配,从而降低降雨雨滴动能,即减少或消灭雨滴对土壤的分散力,防止地表土壤被侵蚀;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具有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从而使林地土壤具有较高的入渗及持水能力。基于这些作用,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蓄水调水的功能也得以体现。
二是固土保肥。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固土保肥功能,是指地被物层和枯落物层截留降雨,降低雨水对土壤表层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侵蚀。同时,使植物根系固定土壤,减少土壤肥力的损失,从而达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固土保肥功能主要体现在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和改良土壤等方面。林木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孔隙度和通透性等物理性状,有助于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在养分循环过程中,可增强土壤的有机质、营养物质和土壤碳库的积累,提高土壤肥力。
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生物在自然界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的斑块镶嵌体,而斑块的镶嵌在各种不同尺度下以极其多样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水土流失地区,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通过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或种植草被植物,由于树种选择及布设的针对性,使得水土保持造林相比一般的造林效果更好,生物多样性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
四是固碳释氧。森林生态系统每年的碳固定量约占整个陆地生物碳固定量的2/3。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固碳释氧功能是指水土保持林通过植被、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固定碳素、释放氧气的功能。因此,营造水土保持林森林在调节水土流失地区碳平衡、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及维护局部气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是净化大气。水土保持林有多方面净化空气的功能。首先,通过阻挡、过滤和吸收作用,可以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并且可以分泌挥发性物质,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的作用,从而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水土流失地区由于缺少地被植物,大气中的灰尘及各种颗粒物增多,水土保持林就相当于天然的吸尘器,通过滞留、附着、粘附3种途径减少大气中的粉尘和微粒(pm2.5等),对于当下易发的雾霾天气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森林是最丰富的物质、能量、信息资源库。水土流失的治理离不开植物措施的实施,它提供的各种直接效益(经济效益)和间接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主要阵地,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目标,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是美丽中国构建的核心元素。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既是一项生态治理措施,还是一项具有经济、社会效益的环保措施。作为科研人员及林业工作者,要紧扣中央的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优势。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