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015年01月23日 12:43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蠡湖全貌

中国园林网1月23日消息:无锡,这座山水资源丰盈的城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样一种生态自觉,并不仅仅缘于几年前那场太湖水危机的洗礼,而是得益于这个中国民族工业摇篮、乡镇企业发源地的理性抉择。

率先发展,在这里演绎为具有无锡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无锡市委市政府鲜明提出,处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无锡必须大力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倾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魅力无锡”,确保到2017年全市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花园城市、美丽乡村。

无锡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学发展优秀城市等称号。生态足迹在这里延展,绿色魅力在这里集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美好愿景渐行渐近。

顶层设计,以上率下,完善生态文明管理体系

制度创新一小步,生态建设一大步。“无锡始终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彰显生态特色、建设魅力无锡’的重要举措,着力强化领导,精心组织,靠制度设计切实凝聚齐抓共建的强大合力。”无锡市环保局局长葛恒显感言。

靠强有力的领导推进体系“引航”。无锡在省内率先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全权负责的“双组长”制及覆盖发改、经信、环保等30多个部门和九大板块“一把手”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项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仅2014年市政府相继召开了5次全市性的生态文明大会,加以推进。各区镇、各部门单位自上而下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构建了横向覆盖、纵向贯通、众志成城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良好格局。

靠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体系“起航”。2014年随着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相继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无锡大市及涉农的6个板块实现了生态文明试点和生态文明规划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又积极鼓励新区梅村、鸿山街道作为无锡市乡镇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试点单位,探索编制乡镇生态文明规划。目前,两份规划均高标准地通过了部省专家的评审。

靠多方面的绩效考核体系“导航”。《关于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将生态文明内容正式纳入《无锡市市(县)区科学发展考核的实施意见》中,占比超过22%,考核结果作为市(县)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严格执行《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出台市级监督考核办法,实行分级保护措施;探索绿色评估统计方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不唯GDP、要绿色GDP”的导向深入人心,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创建积极性。目前,无锡已实现全国生态市、县区、乡镇的全覆盖,国家省生态村已占全市行政村85%以上。无锡市生态红线保护考核结果名列全省第一。

标本兼治,精准施策,打赢水气治理攻坚战

太湖,是无锡人民珍视的江南明珠;开展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令人欣慰的是,2014年太湖无锡水域未发生大面积湖泛,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连续第7年实现安全度夏。

而作为今年太湖治理的重点工程之一——十八湾沿线蓝藻打捞处置及调峰工程,就是无锡对“精细化治污”的一次“试水”。开建这项工程,源于一份监测报告。报告指出,杨湾和渔港两处藻水分离站的处理量完全受风向牵制:吹东南风,蓝藻在杨湾集结,偏西风时,杨湾日处理量锐减,甚至为零,而重担全部压在渔港。“在两站间建设一根输藻管,不仅能合理分配处理任务,还可以存储陈藻。”市太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如今不管吹什么样的风,两个站都能正常运转,日处理量超过5000吨,是过去的一倍。通过科学分析,花最少的钱,改良原有基础设施,提高治理效率,是太湖治理的创新尝试。

治水的精准精细思维,同样运用到了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上。去年3月,出台了称为“锡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用“壮士断腕”的治霾决心,计划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发展绿色交通、控制城乡面源污染、提升监控预警能力等六大重点工程,配套落实目标考核、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公众参与等4项保障措施,剑指“到2017年PM2.5浓度下降20%”。

从强化源头控制到优化能源结构,从清洁生产到环保生活,大气防治多策并举: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去年共否决或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79个;加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准入审核,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4项指标纳入新建项目总量平衡,实施2倍削减量替代;强力推动钢铁、水泥、船舶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截至目前,列入年度计划的炼钢77万吨、水泥71万吨、铸造8万吨、印染9830万米的落后产能,已全面完成淘汰;截至2014年底,共完成455台燃煤小锅炉整治,超额完成93台,对75家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全市41家燃煤电厂中,除3家已关停、13家待整合外,已基本完成改造,完成率97.6%,江阴市苏龙热电厂的3台机组在全省率先完成超低排放示范工程建设;截至11月底,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56481辆,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015年上班第一天,无锡市环境保护局首次公开了“治霾成绩单”——2014年全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年均浓度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47%,同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未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重度及以上污染,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2%目标,顺利通过第一年的环境空气质量“国考”。

刚柔相济,监管创新,以法治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刚性约束与柔性管理,是无锡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的左右手。这双“手”发力,体现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这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刚,指的是环境监管持续发力,重拳出击。按照“铁腕治污”的理念,全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11655人次,同比增长11.13%;检查各类企业46684厂次,同比增长13.34%;限期治理266家,停产整顿130家,限产限排305家,挂牌督办2家,环保约谈17人次。通过主要媒体对3家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予以了公开曝光。青奥期间,共出动8359人次,检查3845厂次,其中检查重点燃煤管控企业507厂次、限产企业986厂次、工地277个。

监管执法,与时俱进创新为本。在无锡,环境与司法联动机制运作显现成效。2014年5月份,开展了“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执法月活动”,并组织了联动执法专项行动,即时制止

环境违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提高环境执法刚性,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案件。而开展“环保服务月”活动、“青奥环境质量保障”等活动,主动上门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服务建设项目超过500个。完善“环保热线”、“环保网站”、“领导信访接待日”、“环保局长大接访”和“领导干部带案下访”“五位一体”的群众诉求解决机制,切实保障群众权益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年受理环境信访、举报案件15438件,处理率和办结率均达到100%。

柔,则体现在环保改革稳步向前。诸多创新之举突出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

对环评审批进行流程再造。无锡在全省率先下放环评审批权限,将122项报告表、32项登记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三同时”验收权限至各市(县)、区,下放后行政许可效率普遍提高了50%以上。“我们进一步在登记表类项目实行备案制、重点项目试行‘联系单’制度、简化手续实行联动机制、简化流程实行并联审批、对环评机构实行全流程监管等5个方面进行深化探索。”无锡市环保局负责同志说。

善用经济制度之手。无锡推行的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全国领先。全市累计参保企业将近1400家,目前在保企业1076家,累计保费收入3900多万元,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无锡的做法,得到了国家环保部的充分肯定。同时,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目前,累计完成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金额1775万元,实施排污权交易项目108个,有偿使用712家次。

“绿色信贷”发挥威力。2014年11月,无锡市环保局与中国银监会无锡监督分会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环保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绿色信贷工作的通知”,今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及时掌握授信客户的环保信息,发挥金融支持环保执法的杠杆作用,促进无锡市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落实。企业发生严重污染事故,或受到环境行政处罚、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被评为红、黑色等,会被银行列入审慎授信名单,压缩、限制乃至不再发放贷款等授信业务等。目前3613家企业完成环境信用评价,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无锡已成功争取到国家级“感知环境智慧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已正式启动,“国家环保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无锡)工程中心”成功落户,这将把无锡生态文明建设引向更高境界。

推荐阅读:

“APEC蓝”上榜去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

昆明:大踏步迈进水生态文明时代

厦门:共绘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蓝图

黄承梁: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传统生态智慧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