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红岭市国家湿地松杂交松良种基地建设纪实

2015年12月07日 09:52中国绿色时报林昌明

中国园林网12月7日消息:当松涛阵阵、碧绿万千的景象呈现在眼前时,广东省红岭市国家湿地松杂交松良种基地的“红岭人”,总会自豪地向你盘点基地的骄傲。

基地自建立以来,收集了国内最多的国外松种质资源2326个;开创出国外松良种选育、杂交、推广的新天地,多项育种研究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国外湿地松良种和苗木已推广种植到华南11个省区、面积超过200万公顷……

至2015年10月,基地累计生产种子25.6万公斤、苗木4000万株、嫁接穗条36万枝,为全国各地生态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良种支撑。

故事的开端得追溯于半个多世纪前的1964年。承载着开拓者的梦想,广东省台山市红岭种子园以部省联营形式建起国内首个湿地松良种基地。历经几代“红岭人”的辛勤耕耘,良种基地蓬勃发展。目前,基地自有土地面积300公顷、租赁土地233公顷,全部用于良种选育,建成种子园5个、面积98.9公顷,种质资源林和试验林等48片、面积382.2公顷,收集国内最多的国外松种质资源2326个;有科技人员23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0人。基地先后获得“全国林木良种先进单位”“全国林木良种十大标兵单位”等多项殊荣。

和任何精彩的故事一样,红岭基地的建设也是跌宕起伏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基地曾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没有财政拨款,种子销售不畅。在此情况下,基地领导班子创新思维,制定林木育种“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为辅”的发展思路,即在坚持良种选育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开发建设水果基地、木材加工厂、养殖场等,以副业带主业,度过了艰难时期,保障了良种选育事业持续发展。

基地始终坚持在主业上使力,在创新中发展。基地持续承担或参与4个五年计划的科技攻关专题、联合国援助项目(UNDP CPR/91/153)、多个国债种苗工程和部省重点工程。他们大胆实践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一是育种思维创新。上世纪80代末,基地打破了育种“代”的概念,采用一代和二代湿地松混合材料,建设起湿地松改良种子园,并在其后的管理中,用加勒比松作父本,成功培育出湿加松良种并建成国内首个湿加松种子园;在母树矮化方面,基地借鉴果树栽培学理论,通过整形修剪配合水肥措施,母树矮化效果显著,产量逐步提高。二是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创新。高增益的湿加松深受林农喜爱,但湿加松种子国内没有生产。他们大胆尝试采用无性扦插的快繁技术,成功解决技术难关和实现无性扦插繁殖工厂化生产,建成年产1000万株生产基地,并完成轻型基质育苗配方、育苗措施与种植配套技术研究应用,实现规模化生产。

三是重视区域试验和良种示范,在不同地域开展试验,选择最适宜的良种,加强示范林建设和宣传推广,使当地林农充分认识良种的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种子和采穗母株,实现异地合作培育良种壮苗,授权当地建立苗木定点生产苗圃,扩大良种推广范围。

发展是永恒的追求。国家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建立以来,红岭基地如虎添翼,推动规范和升级。基地专门成立了领导、实施和监督小组,编制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作业设计,严格控制建设工程的质量,规范资金的使用。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种子园、试验林国外松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速度加快,新收集种质资源500多份。种苗产量与质量大幅度提高,种子年产量从1500公斤提高到2500公斤;填补了国内无湿加松F2种子生产的空白;湿加松扦插苗年生产能力从250万株提高到1000万株;所生产的种苗基本达到I级种苗标准。加强制度建设,有效规范财务管理、科技及生产档案管理;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了种子储存冷库,维修了育苗荫棚和种子晒场等……

红岭基地并不满足现有成绩,他们正在为以新技术生产出更多、效益更高的良种而努力。期望通过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实现可预测育种目标,并加快湿地松二代种子园建设和重建湿加松种子园,提高良种品性,让松涛更恣意地舞动在神州大地上。

推荐阅读:

厦门杏林湾将建湿地公园 打造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四川仁寿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稳步推进

山东莒县两湿地公园通过省级评审

金华浦阳江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通过评审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