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中国国家公园建设

2015年01月29日 09:23新华网耿意志

中国园林网1月29日消息:“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伊春作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和汤旺河国家公园建设试点所在城市,是国家公园体制在中国探索发展的践行者和受益者。作为“摸着石头过河的人”,笔者结合对试点建设实践的总结,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观点立场出发,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进行了思考。

一、在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共享

在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之前,我国已经有针对性的就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9大类型的保护地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但是受各自功能定位侧重点不同,在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均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自然保护区以静态的绝对保护为宗旨,没有充分体现资源的社会价值和公共属性,制约了人类共享自然的愿望和要求。风景名胜区则以游憩活动为主体,强调共享利用,没有将保护与可持续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而国家公园作为国际主流的保护地模式和公认的兼顾保护与利用、协同开发与管理的典范,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我们感到,虽然国际上对国家公园的功能定位已有明确定义,但是如何把国际经验与现实国情结合起来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仍是难点所在。具体来说,就是各方对保护、发展、共享的原则和尺度看法不一,有的从绝对保护立场出发,认为国家公园是价值较高的自然保护地,应该禁止区域内的一切人类活动;有的从国有公益性质出发,认为国家公园应该为全体国民共同享有创造一切便利条件,等等。这些不同观点也是我们在试点建设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问题,而哲学和国情的结合,为我们客观辩证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支点。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必须突破单纯的生态价值中心论和人类价值中心论,不应该把生态文明所要保护的“自然”理解为是一种未被污染的、未被人类之手接触过的、远离都市的东西,也不应该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增长、技术运用对立起来,人与自然必须进行物质交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强调,当人类和自然发生利益冲突时,不应该把保护“荒野”的价值凌驾于人类生存的权利之上,人类的普遍利益要优于自然的需要,但是这个普遍利益不是建立在满足资本追逐利润需求的基础上,而是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特别是满足穷人的基本需要为目的。因为只有人类在物质上得到充分保障时,才能创造出一个生态健康的社会。

我国的人口分布、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发展历程等现实国情也决定了中国国家公园不可能是异化的“自然”和绝对的“荒野”。因为,与多数美欧国家有很多保护地被人类发现较晚还属“处女地”不同,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资源利用历史比较漫长,且人口基数大、分布范围广,很难保留象美国黄石那样完全没有人类生产生活痕迹的无人区。还有一个客观事实,就是我们的生态资源富集地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如果我们完全拒绝国家公园区域内“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社区居民的基本生存,尤其是“穷人的基本需要”将受到制约。而且,当前是国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时期,客观上要求中国国家公园不应该仅仅是少数探险家、攀岩族可以进入的区域,而应为“全民”无门槛地共享自然提供便利条件。只有如此,才能满足国民的“普遍利益”,也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国家公园的公益性,促进全民形成生态文明国家意识。

可见,正如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一样,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我们在当前国情下把握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的定位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通过哲学基础与现实国情的结合,我们清楚的意识到,国家公园既不是要将保护地完全回归到自然状态,也不是要把人类的生存权利与生态保护对立起来,而是要在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借助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和先进技术,既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又合理充分地利用自然,让“全体国民”世世代代共享发展、共享幸福。

二、伊春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上的探索

汤旺河国家公园是2008年由国家环保部和旅游局联合批准建设的中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总面积为2153平方公里。试点的诞生是两部委在全面考察汤旺河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独特性、代表性、稀有性以及资源环境保护情况后做出的理性选择。试点以来,我们立足于重点国有林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实际,将贯彻国家试点要求与履行林业建设使命相结合,围绕“保护、游憩、富民”三大功能定位,着力从严格保护、理性发展、服务共享三个方面统筹推进试点建设。

在保护方面,通过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全力开展造林绿化、率先推行森林经营增汇减排项目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系统化、累积式地推进了森林、湿地、汤旺河源头、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遗迹六大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有效促进了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目前,公园内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已由试点之初的91%增长到93%,野生动物种群达到了240种,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寒地物种基因。

在发展方面,以游憩为基本定位,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利用,构造了以林海奇石景区为主体的十大景区,深入挖掘森林生态系统、地质遗迹的文化内涵,持续推动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进而反哺更大范围的保护。同时,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发展林下经济、居室经济等与保护互利的接续产业,有效促进了群众创业增收。目前,汤旺河区已荣膺中国十佳生态旅游示范基地,林海奇石风景区已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

在共享方面,按照“合理适度、自然融合”的原则,逐步完善国家公园区域内必要的基础设施,并坚持“园”“镇”结合,着力提升汤旺河镇的综合配套功能,尽可能的为公众进入公园共享自然提供基本服务。同时,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活动,从更高水平上满足公众了解自然奥秘、共享保护与发展成果的愿望和要求,促进了国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

经过近6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对国家公园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运营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实指导性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理念自信和道路自信。在改革推进的当前,作为重点国有林区和国家公园试点单位,伊春有责任也有义务,继续发挥“探路者”作用,为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为此,我们在科学分析资源类型、区位分布及现有基础后,正在谋划以汤旺河国家公园为核心,将伊春北部地区的15个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和1个湿地公园统筹整合起来,建立总面积为7951平方公里的伊春国家公园,并按照绝对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利用区的功能区划,重点在保护生态环境、服务国民游憩、促进科普教育、传承多元文化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三、对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述认识和实践,我们对国家公园的功能定位、管理权属、经营模式、资金保障等体制机制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角度进行了辩证思考,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就国家公园体制的相关内容形成了一些基本考虑,期望能够为国家顶层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关于功能定位。应统筹“保护、发展、共享”的需要与可能,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为首要,以旅游业的适度发展为支撑,以为全民提供游憩、科研、教育等公益服务为目标,通过科学评估、分区管控,以小范围的适度开发促进大范围的有效保护,在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共进中让全民世代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关于管理权属。应立足现实国情,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模式时,注重合理分配管理权限,突出属地日常管理职责。在中央,由国务院设立国家公园主管机构,从宏观层面负责制度建立、申报审批、运行监督和资金协调;在地方,由省、市两级分别设立对应的国家公园主管部门,行使具体管理权限,并在国家机构的直管和监督下,根据区域实际施行差异化管理。通过上下联动,确保国家公园的管理权属不冲突、不置空。

关于经营模式。应坚持“政府主导、特许经营、社会参与”的原则,将管理与经营分开。管理机构作为公益性主体不参与营利活动,而是通过特许经营制度,将公园的商业性服务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给专业性机构来经营,但其仅有经营权不具转让权。同时,应通过模式创新,吸引民间组织、非政府机构、社区居民和志愿者等社会各界参与公园的管理和经营,从经营机制上保证保护与发展的并行不悖。

关于资金筹措。应构建“以中央专项资金投入为主、以地方财政自筹为辅"的筹资机制。在中央层面,通过建立系统匹配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对国家公园所在主体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等基础性资金机制。在地方层面,探索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并吸引科研、教育等公共基金投入,确保国家公园的公益性。

关于法律保障。应制定国家公园基本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国家公园的准入标准、监督原则、资金来源、使用程序、特许权授权以及绩效管理评定方法,保证国家公园在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均于法有据,也为地方立足自身实际,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国家公园保护、发展与共享的和谐有序提供法律遵循。(作者为黑龙江省伊春市政协主席)

推荐阅读:

我国首部国家公园建设规划编制完成

京津冀共同划定生态控制区 建设环首都国家公园

中国国家公园今年或推试点 金字招牌也是双刃剑

云南:晋宁东大河湿地成为南滇池国家公园试点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