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设计之都”与真正的设计之都比还差什么

2015年02月11日 09:24中国文化报蔡萌

位于上海的一座工业设计博物馆,原为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棉纱厂发电站。

中国园林网2月11日消息:近两年,国内不少城市开始意识到创意设计对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性,一些城市还将打造“创意之城”“设计之城”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事实上,从2008年至2012年,深圳、上海、北京相继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世界“设计之都”。然而,即便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今天,中国设计之都的概念也很难深入人心,不少业内人士甚至直言“设计之都”大都名不副实。被称为“设计之都”的中国三城与真正的设计之都比还差什么?未来要如何用好“设计”这张名片打造城市形象,继而提升整个中国设计产业的发展?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封昌红——

工业设计之都不等于设计之都

在我内心深处,深圳作为设计之都还不够名副其实。从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以来,深圳在工业设计领域已经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应该说,在工业设计方面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称得上工业设计之都。但从城市整体发展来看,设计之都不仅要体现在各个设计门类上,更要融入到城市的方方面面,要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思考设计如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美感,并提出美丽深圳从设计开始,这指向的不仅仅是发展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设计的具体门类,而要用设计思维引领城市发展。芬兰的赫尔辛基是我认为称得上设计之都的一个城市,你可以在这个城市的很多方面感受到设计魅力。比如在道路交通方面,赫尔辛基的公共交通设计值得其引以自豪——你只需买一张票就可以乘坐公交、小火车,甚至坐船出海,非常便利,因为其整个系统的软件和硬件都是以设计来联结的。再如服务设计,我们的老百姓在市政大厅办事、在医院预约挂号都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而在一个设计合理的城市环境里,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病人可以很方便地提前预约,在就诊之前医生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提前对病情进行了解,更高效、便利地解决问题,而我们现在离把软件和硬件设计运用到城市公共服务建设中还很远,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在推动建设设计之都的道路上,深圳称得上国内城市中的排头兵。围绕设计,深圳每年都会推出丰富的活动,比如设计节、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等,也是希望通过工业设计理念的传播让设计真正地对城市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不久前举行的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上,来参观展览的老百姓特别多,我的很多好友给我发微信,说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看展览,都不肯走。培养孩子对设计的关注,这也是我们推动设计之都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向赫尔辛基、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学习,从小对孩子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孩子有创意和创新的自觉。其次,在年轻设计师的培育方面也要多做推动,尽可能让他们参与到城市公共设计,比如天桥、路灯、公共汽车站、地铁导视等的设计。作为深圳市政协委员,这些年我也在不断呼吁让政府的职能部门采购我们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不仅要在专业领域让老百姓认知设计,更要让设计师真正能发挥作用。最后,要把国际经验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做出影响世界的设计。深圳本身是一个很年轻的城市,这样年轻的创新型城市很容易把新的东西带进来,把国际的经验引进来,也把深圳的特色融入进去。

上海木马设计创始人丁伟——

当关键词消失,才真正匹配得起设计之都

在我看来,设计之都需要具备三个指标:首先,这座城市中的民众对设计的平均认知水平要达到一定高度,这也是考量设计之都的本质指标;第二,从产业比重来看,创意产业或者以设计为核心的产业要成为这座城市的核心支柱型产业;最后,从城市的设计力量来看,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非常活跃,城市举行的设计类活动此起彼伏,能够对国内甚至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国际上很多城市虽然没有设计之都的称号,但却是大家公认的设计之都。比如英国伦敦,有伦敦设计周、设计百分百等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活动,有大量设计力量,自主品牌非常活跃;再如意大利米兰,既是国际化的城市又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其发展脉络是延续的,而且米兰有很多国际创意品牌,米兰理工每年培养出大量的青年设计师;再如荷兰的埃因霍温,那里的设计教育做得非常有前瞻性,设计和科技能够很好地融合……这些城市活跃着大量的设计力量,设计之城的形象也深入人心。而现在中国的城市,包括深圳、上海、北京,离这三个指标还有一段距离,有待渗透。2014年我参加了上海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是创意领域唯一入围的选手,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大部分评委对创意产业不是非常了解,这是国内的现状,也对我们提出了要求——作为创意人要不断传播创意意识。而对于“设计之都”这一称号,我想,当我们在谈论这一问题时,这个关键词消失之时才是我们的城市真正匹配得起这一称号之时,那时,创意设计将真正地渗透在城市、生活、品牌、产业当中,成为城市发展必不可缺的因素,那才是中国设计真正强大的时候。

设计之都应该不仅是一个称号,更要名副其实。中国有深圳、上海、北京三个“设计之都”,这也说明我们对发展创意设计的渴望,事实上,在这么多年的努力之下,中国设计也做出了很多成果。但现在这些城市作为设计之都还不够深入人心,中国城市也很少具有能够全方位体现设计形象的地方,这说明我们对创意的重视和提升水平还需要继续突破。在我看来,深圳的优势在于有很好的产业链发展基础,未来需要强化基础研究;上海国际化资源非常聚集,观念也比较新,未来的发展要专注在设计服务与产业形态的匹配,从宏观设计角度进行服务系统创新;北京的优势则在于其自身的大文化概念,未来应突出设计与文化的结合,强化产业链的融合。三城要在各自优势基础上,弥补短板,形成新的竞争力。

北京歌华创意设计中心主任曾辉——

推动设计之都建设需要内生力量

“设计之都”实际上是综合性地评定一座城市的创意精神与文化环境的标准,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创意和设计能够带动、影响到这座城市的品质,能够影响到城市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真正的设计之都应该首先是一个宜居的城市,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当然,有了设计之都的招牌不代表我们就是设计之都了,更在于我们要建设、维护设计之都,要让设计影响到我们的经济、民生、教育等各个方面。事实上,国际上很多公认的设计城市不仅仅是因为有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活动、设计品牌等,更重要的是设计已经融入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城市的各个角度你都能感受到设计之美、创意在生活中的流露,能够感受到创意设计带来的品质和价值。

其实从中国的城市中我们也能看到设计的智慧。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古建筑,就是中国古老的设计符号。我认为,创意设计就是要与城市建设相融合,从规划到运营,要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设计为城市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空间,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创意的活力和魅力。设计之都要让更多好的设计成为好的生活,成为这个城市吸引人们的核心要素。

推动设计之都建设应该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方式,要从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文化内容入手,而不仅仅是推动一些活动和宣传;要让一个城市具有对创意和设计的宽容心态,大家都鼓励创新设计、积极推动设计进入生活,而不是去制约创意的智慧;要提供很好的环境和氛围,形成内生的价值和力量,让大家自愿来做设计,而不是当做一个口号。我希望,建设设计之都能够成为政府、企业、机构,甚至公众的自觉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之都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的各个方面。具体到实践上,需要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里推动设计思维,用设计的思维来解决交通、绿化、医疗、公共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用设计完善城市运行机制。比如在交通方面,北京的交通拥堵严重,仅仅把道路修宽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需要用设计思维来解决,建立道路识别系统,甚至可以考虑在公共交通体系之外,能否通过设计的方式实现部分私车的公共化,进行资源变革。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呼吁设计提升城市品质,在智慧城市方面提出推动城市公共体系,这不仅基于大数据,更基于技术生态和人均生态。总之,推动设计之都的建设要由内而外形成系统,用设计思维的方式管理城市。

推荐阅读:

中意绿色设计研讨会 聚焦绿色达成重要共识

袁松亭:传统村落本色设计绝不是为了做秀

萧山:恢复古湘湖历史原貌 三期四大区块设计方案出炉

南宁:邕宁区的山村园林“设计师”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