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城安庆开展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2015年02月02日 13:21安庆日报陈志超

中国园林网2月2日消息:安庆历史悠久,人文济盛,素有“千年古城、百年省会、文化之邦、戏曲之乡”的美誉,是沿江北岸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文化古建直接相关的道路、街区、建筑物等地名,是城市风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不仅是安庆文化古城保护开发题中应有之义,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1、地名展现地域的文脉。城市文脉的延续关乎城市形象的建设,关乎居民精神文明的培养,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方面。地名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元素,把城市独特的文化布局在地理空间上,谱写了城市独特的韵律。安庆墨子巷的得名源于众多笔墨店曾聚集于此,翰墨文化让它洋溢着一股独特的气息。近圣街,据说因当年它离安庆的孔庙位置很近而得名。有的地名的形成与空间上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有直接的关系,它传递着认同感和历史感。例如安庆的国货街是为纪念商户们参与1919年安庆市民发起的抵制日货游行;焚烟亭这个地名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迹,让人很快就联想起清末那场影响深远的禁烟爱国运动。此外,因历史上官府所在地而得名的安庆道尹公署街、学署街、司门口等历史遗迹作为地名保存下来。如今,虽然有的物质实体已消失,但地名仍起着延续文化的作用。地名还是一种民俗文化,负载着人类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文明。众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发生,其形成、流传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地名,成为对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无声解说。安庆不仅是水乡、桥乡,还是名士之乡,地名中自然蕴含不少典故和历史传说。比如倒扒狮街这一地名源于“倒扒狮牌坊”的命名故事。原安庆北门外工农街有一座古桥名叫荷仙桥,相传出自吕洞宾、何仙姑等仙人之手。广济圩,在安庆掌故中,也有关于沙公惠政广济圩的传说。地名还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安庆的新民里,“里”是会意字,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是里弄、街巷。安庆老城还有康济里、新市里、民生里、仁和里等许多以“里”为名的地名。地点的命名和地名的改变还有一种是出自政治上的需要、统治者的政治理想或是寻常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愿望。例如:吉祥街、长生巷、健康路、永济桥、太平巷等。

2、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五千年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智慧与价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地名正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层面,许多经历了时间沉淀的地名产生出遗产的属性,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和旧城区的改造,一片片历史街区消失,随之众多传统地名也无声无息地逝去,换来的是那些无法根植于本土的“欧风美雨”式或“拜金主义”式的地名,与本土文化格格不入。如何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成为今天亟待解决的问题,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更显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3、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第一,健全完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事关宜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牵涉不同主体和广大市民的利益诉求,涉及民政、规划、城建、文保、旅游、交通、环保、城管、宣传等众多领域,也必然涉及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为较好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成立地名文化遗产评估和保护委员会,负责制定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举措,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形成良性沟通和有效合作的工作平台。第二,做好地名资源普查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工作。应以街巷名称为重点,对包括寺庙、牌坊、楼阁、名人故居、历史建筑等名称,通过查阅史料、社会调查、民间访谈等方式广泛搜集,建立老地名资料库;应制定地名保护名录,规范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发挥地名传承古城文脉的作用;对已消失的老地名和仍在使用的老地名或挂牌展示、或立碑纪念,简略概述该“老地名”的来历、含义、演变等情况,唤起人们对古城历史的记忆;加强对重点古迹及文物要实施保护和修复。第三,加强对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地名是古今中外广泛使用的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地名的长久留存除了传承历史文化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具有商品价值。安庆应加强与地名有关的产业机构、文化中介合作,积极开发地名文化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形成地名文化产业。如历史遗存太平天国英王府,可以依托英王府的保护和利用,深入研究和发掘安庆作为太平天国古战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文化内涵,将维修的英王府辟为“太平天国博物馆”,利用现代技术,配之声、光、电等,再现当年的历史。还如以徐锡麟、吴越、石德宽、程良、宋玉琳革命烈士命名的“两街三路”,生动地反映了发生在安庆的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以将其作为城市的无形资源,加以开发,以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推荐阅读:

苏州:环古城绿带添新景 1400米木栈道春节前后开放

我国史前最大古城遗址发现“卫星城”

福建:历时2个月修复 乌石山麓明代古城墙揭开神秘面纱

苏州:重视文化保护与利用 保护古城就是保护家

(来源:安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