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城市湿地恢复“活力”

2015年02月05日 10:04中国建设报汪汀

中国园林网2月5日消息: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湿地、森林和海洋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1996年3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我们的未来”,宣传口号是“加入我们”。

与人体的肾一样,湿地承接了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凭借植物群落的净化功能,能吸收过量的有机物、有害的重金属等,往下游排放更为健康的水体。

华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徐颂军表示:“湿地生态系统是与人类生存最为密切的生态系统。”湿地中的水含有较高的氮、磷、钾等元素,土地很肥沃,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孕育了茂盛的植物。湿地成为地球上固碳的主要基地。徐颂军评价,湿地是地球上的碳汇中心,湿地占陆地面积的6%,却固定了1/3的碳元素。

湿地还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作为城市的“肾”,城市湿地具有与人类聚居区共生的独特地位和不可替代的复合功能,但由于人们对湿地的过度开垦和破坏,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洪涝灾害加剧,干旱化趋势明显,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因此,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尤为重要、尤为紧迫。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实施城市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不仅有利于城市的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的保护以及促进湿地内部生态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和完善,还能够在景观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湿地兼有‘山、水、田、湖’等各类要素,将湿地引入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就能有效发挥其作为城市‘蓄水池’的雨洪调蓄、调节气候、净化污水、科普教育、物种多样性保护等作用。”该负责人表示,“城市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既可以弥补管网等‘海绵体’设施的不足,大幅提高城市雨洪调蓄能力,还可以发挥特殊的生态功能。”

继2004年2月原建设部批准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城市湿地公园为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后,2005年2月2日又制订印发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规范管理。同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翠湖湿地公园等9个湿地公园被原建设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为配合海绵城市建设、加大城市湿地的保护建设和恢复力度,截至目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后分11批批准设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49个。“十三五”期间,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指导各地实施湿地保护及恢复工程项目150个,规划建设面积将达15万公顷。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继续加强对已命名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快立法与相关配套标准、规范的制订工作,在不断地保护和建设中让更多城市湿地恢复“活力”。

推荐阅读:

建议国家建立湿地分级分类分区管控机制

新疆:再增9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河北:承德获批新建17个省级湿地公园

富阳将建国家级湿地公园 面积相当于5个西溪湿地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