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生态城市应避免传统局限 需充分发挥顶层设计作用

2015年03月17日 10:42中国环境报邢飞龙

中国园林网3月17日消息:2014年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鲁地区采取停产、限行、放假等一系列强力举措,空气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让全社会看到了改善环境的希望,更激发了民众对蓝天常驻的渴求。

“但是这种治理模式是以部分牺牲经济发展和生活便利为代价的,治标不治本,不能作为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告诉记者,囿于传统思维及模式的限制,既有生态城市规划暴露出导向单一、方法落后、机制缺位等突出问题,难以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应有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城市发展质量。目前全社会已经充分意识到,只有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经济、民生协调发展问题。

城市规划仍存诸多误区

王玉锁认为,目前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城市规划导向单一,缺乏对生态要素的充分考量。“虽然城市规划部门对城市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理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但在规划过程中,仍以实现土地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导向。”

王玉锁表示,目前的规划缺乏对能源、环境承载力的充分考量,未能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全方位、系统性地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沿用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做生态城市规划,难以充分满足生态城市发展要求。城市规划中,与生态密切相关的能源、环境等重要指标不健全、不均衡,能源、资源、环境等专项规划处于配套地位,对土地、交通、产业、建筑规划的前置性约束作用远远不够。

“尤其是对生态影响突出的能源专项规划,依然采用传统的分项规划模式,系统统筹不足,多能源协同互补价值难以充分释放;规划中供用能方式低效粗放,多能融合、智慧发展的创新模式没有充分融入,调结构、提能效与经济性难以并行实现,对生态发展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王玉锁说。

再次,缺乏有效的配套机制,难以支撑生态城市规划的创新转型。现有城市规划遵循单向、独立的流程,土地、交通、产业、建筑等规划顺序开展,能源、环境、水务、信息等专项规划独立实施,部门间缺乏有效协同;同时,能源、环境等重要专项规划缺乏配套的法律、规范保障,约束力难以充分发挥。

应打通各生态要素互动流程

王玉锁认为,要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要从强化多位协调发展理念入手,带动城市规划导向的转变。“通过推动政府转变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突出能源、环境的先导性地位,带动城市规划导向从追求土地利益最大化过渡到谋求生态、经济、民生整体利益最大化。”他表示,要激发政府生态发展意愿,完善和推行以排放权交易机制为代表的市场化手段,将生态建设转化为经济收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王玉锁表示,要构建以能源、环境引导和辅助的全新生态城市规划方法。深度剖析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潜力和承载力,引入能源效率、能源密度、能源与环境弹性系数、智能化覆盖率等关键指标,“必须要形成以生态社区为最小单元的‘多维协同、循环优化’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法”;遵循“挖掘资源高效利用、系统规划有序配置、多能融合协同供应”理念,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能源规划,“这个能源规划是统筹考虑多能源协同供应与多技术优化集成,和一般的气、电、热、可再生能源等分享能源规划不同的。”王玉锁解释说,要更好地统筹各能源专项规划,优先发展多能源微网等新模式,并行释放节能、环保、经济综合效应,推动能源体系的根本性升级。

王玉锁还建议,要建立与生态城市规划方法相适应的支撑机制。在生态城市规划方法落地的起步阶段,在政府层面组建协调机构,建立城市规划、能源、环境、建设、交通等各专业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这样才能打通各生态要素间的互动优化流程,推动这种规划方法的有效落地。”

此外,还要尽快升级现行城市规划相关法律、规范及标准,形成生态城市规划方法运行的长效机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能源规划、环境规划的法理地位,为生态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推荐阅读:

从2015政府工作报告看城市规划新亮点

《财富》观点:在城市规划中掘金

政协委员提案:创新生态城市规划 留住APEC蓝

江西:南昌城市规划为生态空间“留白”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