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日消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符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生态文明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既吸收了工业文明的长处,又克服了工业文明的短处,强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为内涵,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支撑,努力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循环再生、发展创生、持续永生的新文明。是人类文明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相契合。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破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当今影响全球的环境危机是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副产品,破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人类文明转型。可以说,环境问题已成为民生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根源之一。资源、生态和环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我国到了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深入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着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大力培育生态文化,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坚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基本理念。在决策管理层面,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在项目审批建设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从建设生态文明全局着眼,在社会公众层面,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部门、社区、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大众传媒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网络,把生态环保、适度消费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形成弘扬生态文化的良好社会导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路径。一方面,我们要将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成科学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逐步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高增值的新型生态产业。构建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的经济模式,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建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掘第三产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潜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改革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构建生态文明制度框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管理,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着力解决环保责任不落实、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生态公益诉讼制度,切实维护社会大众的公共环境权益。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任务
结合四川省情,切实把四川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抓紧抓好、落到实处,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制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必要完全废除现有的制度而另起炉灶,必须做到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完善与创新相结合,进行总体设计、统筹规划。当前,重点要抓好两件事:一是摸清现行制度情况。理清当前涉及四川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有哪些,特别要搞清楚其中有哪些具体制度、条文需要进行修改、完善,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明确需要抓紧制定的制度。虽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相关制度建设要求,但这是从国家生态建设全局考虑的,有的还比较宏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要求,结合四川省自身的特点,进行查漏补缺,提出适合四川生态保护的一系列制度建设计划及具体方案。
推进重点制度优先突破。一是尽快出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完善四川省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划定各地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出台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四是制定生态环境资源损害责任追究具体实施办法。加强四川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敞开思路、广开门路,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吸纳各方面人士参与其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查研究。通过充分地调研,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求措施,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并据此来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吸纳专家智慧。四川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涉及多行业、多学科、多层面,必须吸纳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管理者及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到制度的制定工作中。并且,四川生态文明相关制度很多是涉及全局的,需要多部门共同配合、一起推动,力求将四川生态保护的基本诉求充分体现到所制定出台的各项制度中。
完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四川省的生态保护是重大机遇,但对如何真正有效落实好各项制度,使制度在实践中不打折扣,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要求。目前,四川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队伍体制不顺、力量薄弱、监管能力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四川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机构完备、体制健全、责任明确、作风过硬的监督管理队伍,制定严格的环境污染监管执法制度、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必须在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生态保护监督管理机构,强化监督管理职能,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这样才能守住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促进美丽四川的建设。(作者系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推荐阅读: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