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自然人文景观的有机更新 人工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

2015年04月28日 11:20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王露

中国园林网4月28日消息:现代城市常以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的“现代化形象”呈现,城市形象被反复克隆,逐渐失去了个性与灵魂,出现了“千城一面”现象,人们对城市形象的审美开始步入“休眠期”。毋庸置疑,个性是城市历史的积淀,特色是城市生命的品格,一座有个性、有特色的城市,才是一座有吸引力、生命力、竞争力的城市。如何弘扬城市美学、彰显城市特色,是现代城市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自然人文景观:现代城市的“诗意栖居地”

城市自然与人文景观,集山水、园林、建筑、造景、生态等于一体,兼具地域文化表征、城市景观审美、现代休闲旅游等综合性特色,为创造个性化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生动素材,成为喧嚣城市中的一片“诗意栖居地”。如果说城市是一个多种优势与非生态劣势并存的现实空间,那么自然人文景观则是一个最富生态优势的现实空间。这两个空间如此鲜明地表现为二律背反,却又如此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塑造出一个“居尘而出尘”的生态艺术空间,营造出一种“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的“三忘”境界。

对自然人文景观的观照,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本复归,用海格德尔的话说,“这种诗意一旦发生,人就能人性地栖居在大地上。” 如果能巧妙借助自然人文景观的“诗意化”特征,催化其城市景观审美功能,就会给趋同化的现代城市注入新鲜活力,从而极大地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弘扬“城市美学”,彰显城市特色。历史证明,世界上凡称得上有特色的城市都拥有丰富多样的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让人们徜徉于曲径通幽的绿色空间,盘桓于人文浓郁的楼台亭阁,在空间自由中获得身心自由,在生态自然中归复人性自然,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杭州自然人文景观: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

杭州作为一座著名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是其最具独特性、差异性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大山水格局,“湖城相畔、山坊相望”的中国式家园理想,完全符合城市美学的基本特征与范式。数百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美国景观设计专家帕西亚?强森曾感叹:很多人是从中国画知道中国的,到了杭州才体会到中国画是怎么来的了;更妙的是,它竟然是你们生活的一部分。诚然,“杭州,山也和谐,水也和谐。山在城里,水在山里,树在水里,城在树里……走进杭州,就如走进一幅织锦的国画长卷:人们原来可以这样诗意这样精致地生活。”

美国人奥姆斯特德(Frederic Law Olmsted)曾在1858年提出现代景观设计的概念,强调把人视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部分,追求自然环境、人、建筑乃至文化艺术之间和谐关系。杭州自然人文景观充分体现了上述景观设计理念,得自然之道、获人工之巧,创造了囊括文化与艺术、感性与理性的精神发源地,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然山水人工化的最高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杭州自然人文景观是自然与人文最大限度调合、渗透的产物,生动阐释了“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美学理念,谓之江南水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并不为过。美国著名美学家阿诺德?伯利恩提出的“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杭州自然人文景观生动而准确的定位。

三、杭州自然人文景观有机更新:再现“历史见证”、“艺术品”双重价值

如果将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引入城市景观建设,我们可以把自然人文景观定义为一个拥有独特遗传基因信息的有机生命体,并把其生命周期(life-cycle)纳入城市有机更新的范畴。为避免自然人文景观生命体与城市生命体“排斥反应”,确保自然人文景观保持良好生命状态、实现永续发展,城市管理者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手段,收集自然人文景观独特的“生命信息”,保留自然人文景观完整的“生命链条”,唤醒自然人文景观沉睡的“历史记忆”,破译自然人文景观神秘的“遗传密码”,进而实现自然人文景观的有机更新,做到传统脉络与时尚元素的和谐、开发利用与应保尽保的和谐、文化生态与商贸旅游的和谐。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人们往往采取宗族、风水、民俗、传说等各种手段来维护城市自然人文景观,其中最具功效的当属官方有计划有组织地规划与建设。杭州自然人文景观布局之所以表现出明显的规划性,除了民众的道德规范外,主要得益于政府的科学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杭州自然人文景观遗产是历代地方官员组织民众保护景观,以艺术手法建设城市,自觉不自觉地传承城市山水文化的历史见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遵循“积极保护”理念,坚持“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文化为要、品质至上、系统综合、三力合一、五水贯通”八大原则,相继实施了西湖、西溪、运河、市区河道等一系列综合保护工程,将一座座超越时空的大自然动态博物馆搬入了城市有形空间,将一份份弥足宝贵的物质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埋在了城市灵魂深处,走出了一条城市自然人文景观有机更新的创新之路。

[分页]

《威尼斯宪章》第三项指出:“保护与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即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 。城市自然人文景观是历史文化遗存与古迹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历史见证”和“艺术品”双重性质。

杭州在推进自然人文景观有机更新过程中,以生动实例证实了历史文化遗存与古迹的双重性质。首先,凸现了自然人文景观作为“历史见证”的原真性(Authenticity)特征。根据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可识别性原则,杭州相继整治、恢复了市域范围内数百处自然人文景观,保存与传承了杭州城市的传统地域文化基因。其次,重点展示了自然人文景观作为“艺术品”的多样化审美特质。从城市美学角度出发,杭州城市管理者对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了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审美体验和创造,开展了一系列以“综合保护工程”为表现形式的审美认知活动,打造了诸如“新西湖”、“新西溪”、“新运河”、“新河道”等一系列自然美与人工美完美结合的典范。实践证明,实施西湖、西溪、运河、市区河道综合保护工程,不仅彰显了历史文化遗存“历史见证”与“艺术品”的性质和定位,而且实现了对杭州自然人文空间的新开发、新利用,进而充分验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辨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自然山水与城市发展的融合与渗透。

《威尼斯宪章》第五项指出:“为社会公用之目的的使用古迹永远有利于古迹的保护。” 如果历史文化遗存和古迹能在保护前提下加以合理、科学、适度的利用,实现形式和功能的有机统一,必将进一步彰显景观功效,提升城市品位,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古迹保护”,让自然人文景观的价值为当代人和后世人共同永续享用。

杭州在推进自然人文景观有机更新过程中,以“积极保护”理念为指导,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了真正的保护,在维护景观可持续价值的同时焕发了其当代光彩,进而在自然人文景观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首先,从社会目的角度看,杭州自然人文景观发展经历了“娱天神”、“娱君王”、“娱官宦”到“娱百姓”的过程,这是一种合目的性的艺术空间向社会公用功能的转换形式,具有开放性和平民化的特点。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城市管理者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在西湖、西溪、运河、市区河道综合保护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处处体现以民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和中外游客的需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按照“还湖于民”要求,打通西湖沿线,免费开放西湖;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按照“还溪于民”要求,把西溪打造成“人民的大公园”;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打通运河两岸游步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运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市区河道综合保护工程努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世界级旅游产品,让更多杭州老百姓实现“倚河而居”。其次,从社会效应角度看,杭州自然人文景观在有机更新过程中,通过实施西湖、西溪、运河、市区河道综合保护等重大亲民工程,积聚、升华并辐射出诸如美名效应、文化效应、名人效应等各种社会效应,在自然人文景观合目的性的空间中融入了一种大众化的理想愿景,妥善解决了自然人文景观有机更新中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充分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同时有力证实了为公众、为社会公用目的来使用自然人文景观将永远有利于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积极保护”理念。

古往今来,人们领略杭城山水胜景,沐浴古都文化熏风,在山水之间感悟宇宙隐语、生命真谛,以刻石、植木、赋诗、题词等方式装点湖光山色、积淀文化底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超越时空、弥足珍贵的自然人文景观遗产。杭州推进自然人文景观有机更新,从城市自然和人文品质根源上继承了城市生命特点,弘扬了传统山水文化,构建了现代城市美学,把杭州这座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打造成为世界城市美学的典范与样板。引用当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景观理念,那就是:最好的景观是这样的,你身处其中,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

推荐阅读:

江西:玉山新增四处绿色人文景观

湖南长沙开福区:园林生态园历史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山西:昔阳打造人文景观 提升城市品位

广东:江门将建2.5公里人文景观绿道

(来源: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