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0日消息:文明是人类不断进步和动态演变的产物,不同文明时代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形态及空间组织形态也不同。城镇是文明的产物,针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态文明,思考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导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即将到来的新生态文明
人类的下一个文明是什么?由古至今无数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都在探寻并解读着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并试图启示后人。目前西方主流学术观点从生产方式的视角,梳理了人类文明的形态———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
前三种文明已然经历,然而,后工业文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并没有准确的解释,只是大家都感觉这种文明是一种有别于工业文明时代的文明形态。
根据我国传统哲学“天地人合一”的最自然朴素理念,及人类对自然的天然的亲近性和当前发展的动态演变,我们认为人类正在逐渐进入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应该叫“新生态文明”。它是在人类经历了工业时代“人定胜天”价值观百年狂妄后,在不断的自我省察和探索中的一种文明的理性回归,同时也为其注入了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要素。
当然,新生态文明不同于原始文明时代的被动式顺应自然的“天地人合一”的世界观,其更加强调主动顺应自然和自然建立感应系统,融合了人的创造性、智慧性,是对人类生活形态、自然环境、物质世界关系的系统化重组再造。
以空间集聚化为表现形态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的采购方式将进一步弱化,小型的协作化生产形式将进一步涌现,新的供需方式(如电商)将日益活跃。新生态文明必将呈现以下几种特征:
空间云集聚。有别于工业时代僵硬的规模集聚,形成了若干“云组团”,每个“云组团”都是一个功能综合体。有机组团化、功能混合和综合体将是这个城市时代的关键词。
社会协作化。人类的活动组织形态从工业时代垂直的“金字塔”结构变成了横向的协作,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通过第三方组织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具体的“产品”,甚至只要几个人,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智能化生产自己的产品。
连接信息化。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物理空间限制”,形成了“信息化链接”;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和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和物质世界也产生了“智慧链接”。
生活低碳化。人类开始纠正工业时代的错误,寻找更加绿色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绿色建材、绿色食品和绿色环境将构成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文化多元性。形成一系列的“亚文化组团”,告别原有对待文化的极端方式,原有的文化不是被破坏,而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文化形态重新融合和创新。
转变城镇化发展思维
从“城乡分离”到“城乡统筹”。此处所提的城乡分离,不仅是指当前被大家诟病的城乡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制度层面的问题,还包括城乡两个系统经济能量交换和功能互补的问题。
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化,存在着严重的“城市孤岛+荒凉乡村”并存的局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也包括城乡空间不协调的问题。
例如:北京等大城市过度的摊大饼,导致城乡间的“经济能量交换带”缺失,以致在北京周边形成了“环北京贫困带”,城乡间在产业和功能上严重割裂,对城市和乡村都是一种巨大伤害。
而值得借鉴的是,西方的德国由于历史原因,实行的“平均化的中小城镇”空间协调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统筹。
在新生态文明时代,将更加强调“城乡融合的组团结构形态”,美丽乡村和自然环境以“绿色屏障”形态嵌入大城市的外延和中小城镇的斑块间,形成彼此的功能互补之势,保障城市和乡村都能获得发展,不同的形态却是相同的品质。
[分页]从“先污染后治理”到“低能耗绿色化”。30多年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的不良反应正在“由量变引起质变”,使得我国深陷目前的生态环境危机。雾霾现象更是提示我国“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在新生态文明时代,应该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产业的未来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低能耗、绿色经济产业,同时对一些原有的污染产业进行优化,发展循环经济。
从“产业转移”到“本地优势”转变。更加强调深刻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新生态文明时代来说,许多欠发达地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休闲气质,是未来的高端产业、高端人才向往的地方。一些欠发达地区应该走跳跃式发展的路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人才机制;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休闲旅游经济等低污染产业;积极布局健康和养老产业;同时用文化创意产业和制造业融合、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的思维,成为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第二战场。
从“物质至上”到“文化引领”。我国几十年的发展,过度的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文化的挖掘;现代的钢筋水泥森林,千城一面的局面,就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分离的明证。以北方城市为代表的“摊大饼”结构对文化实现了“地毯式扫荡”;而南方由于多山多丘陵的缘故,则更多的对文化实行的是一种“围剿式隔离”,繁华都市的边缘偶然还点缀着若干千年古镇。
新型城镇化应该规避这种发展与文化分离的模式,把文化的重构、文化的体系放在首位,让文化注入城镇建设、注入产业中。使得未来的城镇和乡村既保留了我们的过去,又有我们的未来。
从“产业割裂”向“产业融合”。过去几十年出口导向型的依赖症,不但导致了我国许多产业的创新不足,无法脱离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底端”的事实。更使得在我国形成了严重的“各行业部门各管一摊,分头服务国外高端”的外向型耗散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和行业部门的关系是割裂的。
一方面,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倒逼效应,我国正试图向内需驱动转型,内需经济必然需要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式经济系统”,将使各产业部门间的横向合作加强,也必将催生产业融合的加剧。
另一方面,新生态文明时代,技术的横向融合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也将加剧产业间的融合。
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城市中国”和“乡土中国”同步推动。下一个文明时代,人们的需求将进一步多元化、生态化、立体化,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也提供了一个创造未来的场所。同时人们在内心有种逃离城市,去感受大自然、感受过去的文明和回归诗酒的强烈诉求。未来的城镇化应该是让城市更加高效和便利,让乡村更加美丽。
城市群的优化战略。城市群战略是我国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正确选择,既起到了规模经济的效果,又避免了规模不经济的影响。未来的城市群在空间策略上应该更多地采用“双核或多核驱动”,避免出现单一的“单极巨核驱动”。而对现有的一些“单极巨核驱动”的城市群,应该对大城市逐渐实行优化。
单一的工业化驱动的城镇化,将被更多的驱动形式所代替。未来应该更多的研究和探索高新产业驱动、商贸驱动、旅游驱动、现代农业驱动及其他特色产业业态驱动的新型城镇化路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在其远近不同的位置,布局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的中小城镇和美丽乡村。
互联网思维导入战略。未来我国的城镇化也应该引入互联网思维,尤其是现代互联网思维,注重用户体验、平台化战略,使之贯穿于整个城镇发展中。以土地开发为平台战略,构建产业、金融、生活方式等多元的“生态圈”。同时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目标驱动,促进城市这个巨型产品的“智能化”;以公共参与,构建城镇决策的“智慧沟通和决策系统”;构建以O2O(线上线下体验)为主的城市营销和智慧旅游系统等。这些都应该是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要重视的问题。
大健康战略。未来几十年,我国面临环境危机、老龄化危机、健康食品危机、信仰危机等四大危机,及早构建一个大的健康社会系统迫在眉睫。在积极推动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的同时,更应该考虑“人口红利消失”冲击下的整体的产业转型方向。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新型建材产业,更新我们的城镇建筑,使之成为健康、绿色的发展载体。
推荐阅读:
(来源: 中国改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