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要做真古董 不做假古董

2015年05月20日 09:57广州日报唐金凤

中国园林网5月20日消息:一般人听到“历史遗产保护”四个字,首先会想到长城、故宫、兵马俑等著名历史遗迹,但对于研究这门课题的学者来说,这六个字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既是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实体文物古迹的保护,也是附着其上的文化精神的传承。

“既要有具体案例,又要有扎实理论。”建筑学博士丁援称,遗产保护尤其讲究平衡,开发与保护,商业与艺术,普及与限制。近日,由他组织策划的历史遗产保护无界讲堂,成为了武汉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的必修课,授课的12位老师全部来自校外,这在国内高校也属创举。

作为校外的专家,丁援为何要大费周张,给学生请来这么多大咖?“现在遗产保护的人才太弱了”,丁援说,“因为毕业后工资差别大,学生都跑去学规划了,而不愿意学保护。”

留学德国、国际古遗址理事会(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专家、《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编撰者,这是外界给丁援贴的标签。他自己的想法是,历史遗产保护一点也不高大上,很接地气,跟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遗产这个事,它不是一个专业能够涵盖,而是涉及到建筑规划、人文历史、文化考古、工程结构等,当然也牵涉到管理维护资金拨款,这也是请规划局、文化局局长给学生上课的原因。”丁援说,文化遗产个个都有发言权,它不像生化物理必须进实验室,没有科学训练没有发言权,有些人文化水平不高,但在文化遗产方面也很有见地。

对话

遗产保护要做真古董,不做假古董

记者:组织这么多专家到武大上课的初衷是什么?

丁援:现在遗产保护人才很稀缺,希望有更多人学习。以前同济大学也办过四年制的文化遗产专业,但学生最后基本上都转行了。很多人宁愿学规划也不学保护,建筑规划比较实在,有操作性,毕业后轻轻松松就能拿到10万元年薪,你要是做遗产保护,哪怕在文物系统当个局长,一年也不一定能拿10万元,更何况,遗产保护这一行的要求又很高。

记者:为什么遗产保护要求高?

丁援:遗产保护比较讲究视野,学生不是说学好建筑就可以,而是要多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学建筑,更要学文化,这东西不是光靠读书可以实现的,还需要沉淀下去。

记者:中国遗产保护整体现状如何?

丁援:虽然比以前好很多,但总体评价仍比较低。很多人还意识不到文化保护的价值,文化遗产这个东西,必须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意识到它的价值,当人们还意识不到时,政府要提倡,专家要呼吁。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看得见乡愁”是个目标,我们的各方建设越来越来越快,但还得留住一些乡愁的东西,它能够让人的生活更温情脉脉。

记者: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很矛盾,您怎么看?

丁援:没什么好纠结的,最重要的是做好论证工作,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哪个是第一位的。有些文化名人的故居,有教育意义,不让别人来肯定不行。但有些古遗址,历史文化价值更重要,就不该为了游客而刻意把老太太打扮成小姑娘。

记者:高冷的故宫也开始走卖萌路线,您对此有何看法?

丁援:这种做法很创新,亲民方面也做得很成功。故宫增加开放区域,跟大家互动,其实跟故宫的整个管理不会有冲突,主流文物系统整体是很保守的,这些新做法完全无伤大雅。

故宫的馆藏文物是个倒金字塔形,精品多,一般文物少,更讲究科学保护。遗产保护要做真古董,不做假古董,所以不一定都要围起来,把东西展出来,反而是更好的保护。

推荐阅读:

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利用”似乎亟待改正

西安:让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和谐交融 彰显历史文化内涵

文化遗产是不可能被再造和复制

中国已成为推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重要力量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