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日消息:江西的天气5月份进入“暴雨模式”,几轮强降雨,威力递增,并且“根本停不下来”。
极端天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在暴雨、暴雪、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气象部门的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今年,江西出台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将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纳入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保体系建设内容中。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课题,江西的气象部门如何破题呢?
气象+开发
气候资源 生态效应
(画外音):在能源紧缺的情况下,清洁能源的开发备受关注,太阳能、风能:到底有多“能”?气象部门是指挥官。
(画面三):随着江西万家屋顶光伏发电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江西百姓每天不仅关注天气变化,也开始关注太阳光的变化,而省气象局的太阳能预报服务系统也将在月底上线,可以预测未来3天的太阳能效率。
徐卫民:江西对风资源的研究源自20世纪90年代对老爷庙风灾的研究,没想到江西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因为其地理地貌的特殊性,风力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鄱阳湖和高山地段,不仅风的破坏性小,而且风向稳定,很适合进行风力发电。目前,我省已经并网发电的风电厂有8个,在建8个,还有已经进入发改委核准的30多个,目前装机容量为44.25万千瓦时,而可开发的风电超过150万千瓦时,潜力巨大。
王怀清:气候资源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根本,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等气候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由不顾资源环境代价向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转变,是有效缓解资源约束趋紧的重要途径。我省从2009年开始对太阳能资源巡查,建立省级太阳能监测网,通过五六年的时间,已经收集了比较完整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太阳能预报准备上线。我们现在正在通过验证站对模式进行修正,提高太阳能预报的准确率。
气象+文明
生态文明 不可或缺
(画外音):2015年4月19日至26日,“绿镜头·发现中国”系列采访活动走进江西,围绕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这是中国气象报社联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人员共同走进生态保护区,走近湖泊、湿地、草原等,通过系列采访活动反映生态建设成就,分析生态建设中存在问题,引发思考,提出意见与建议的采访活动。
曾令慧:在采访途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一段话:生态示范区建设,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之点。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一方面是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和地面观测,这是气象与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另一方面是江西对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这是气象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詹丰兴:江西省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优越、生态资源丰富。以气象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广、危害多的特点,对当地生态文明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且省内能源较欠缺。首先,气象部门开展了生态状况与空气质量监测,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和地面观测,对森林植被、水资源及酸雨、气溶胶等进行监测与评估,与环保部门联合进行重污染天气预报等。第二,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气象部门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及时准确地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奠定重要基础,努力将气象灾害给生态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三,为江西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资源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与评估,并取得很好成效,同时利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来增加水资源等。第四,积极发挥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作用,省政府专门批准成立了省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中心。2014年,省发改委明确省气象局作为省政府的正式考核工作组成员单位之一,赋予气象部门承担对各设区市温室气体排放考核的重要职责。第五,气象部门全面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通过江西省气象学会这一平台,气象部门多年来开展一系列活动,向全社会宣传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旨在让公众建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观念,养成循环低碳绿色的生态生活方式。
推荐阅读: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