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红色赣州“绿色化”的生态内核

2015年06月05日 10:58中国绿色时报迟诚 李萍

中国园林网6月5日消息:在上世纪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昨天,红色是这里的底色,革命摇篮孕育了新中国的诞生。

在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绿色是这里的亮色,苍郁葱翠演绎出城市发展的生态内核。

这儿的绿很“多”—到2014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45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4%,名列江西全省第一,在全国设区市中列第九。

这儿的绿很“亲”—500多个公园游园构建起市民的绿色家园,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绿就在身边,如亲人,似朋友,和谐如家。

这儿的绿很“牛”—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抓,经济开发向生态环境让路,举全市之力护绿增绿。

这就是一座因红而名、因绿而兴的城市—江西省赣州市。

自2012年加入创建森林城市队列至今,赣州奋起直追,奋楫者先。

科学规划,构建南方生态屏障

无论是生态资源还是环境优势,创建森林城市,赣州可谓“天生丽质”。

然而,天生丽质并不代表终生美丽,“生态王国”“绿色宝库”之于赣州,不仅是美誉,更是责任。

2010年底,在赣州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上,赣州提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发展目标,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其中,“生态”一词非常耀眼。

2012年6月,赣州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自此,魅力赣州开始追寻森林梦想,演绎绿色传奇。

但赣州作为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和下辖县(市)最多的设区市,如何将绿的野蛮生长变身科学规划,真正构筑起祖国南方的生态屏障?

这里面大有学问。

在启动“创森”工作之初,赣州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幸福赣州要用科学的理念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是‘红线’,不能改变、不能突破;生态是‘绿线’,规划到哪里,绿化就要覆盖到哪里。”

科学“创森”,规划先行。赣州先后制定了《中国南方赣州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赣州市发展生态产业建设森林城乡建设规划》《赣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委托国家级林业规划院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经过深入调研、广泛讨论、不断修改,完成了《江西省赣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由市政府正式发布实施,为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规划。

《规划》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宜居的目标,提出了“构筑南方屏障?建设生态赣州”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口号,确定了“一核两廊、三屏三网、多星多点”的总体格局。明确实施包括宜居城乡绿化工程、生态廊道绿化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林业资源保护工程、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工程以及林业惠民产业工程、森林旅游产业工程、森林文化建设工程、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十大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力度,实现城乡绿化协调并进,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近3年赣州市新增造林绿化230万亩。

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唯有尊重才能和谐。

赣州森林生态优势明显,但也存在森林质量不高、针阔叶林树种比例失衡、林分质量亟须提高等问题。赣州通过一系列尊重规律和亲近自然的举措,优化树种结构,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开展城市绿化,城区栽植的乡土树种多达716种,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总数的83%。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等林业平台建设;保护千年候鸟迁徙通道,营造了良好的野生植物原生环境和野生动物繁衍、栖息自然环境,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中美合作森林健康项目,在低效林改造试验、阔叶次生林改选试验及经济林森林健康监测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森林健康经营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实行森林近自然管理,建立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1507万亩,保护原生植被;对坡度超过15度的山场植树造林以穴状整地为主,减少水土流失;坚持生物治理为主,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培育复层、混交、异龄林,构建科学健康的生态系统。

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国家林业局纪检组组长陈述贤曾对赣州创森给予高度评价和殷切希望。他说,赣州是革命老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山林水利局(国家林业局)旧址所在地,赣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具有政治意义;赣州的国土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的1/4和1/5,是江西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赣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影响巨大,在江西具有示范作用;赣州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6.4%,在全国设区市中列第九,创建工作力度大,宣传氛围浓,赣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以人为本,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绿色家园,绿色是底色,家与园才是核心。赣州创建森林城市,打造绿色家园,核心的精髓就是让绿色融入城市与百姓。

桃花源人人向往,可若它远在天边,终究遥不可及。而在赣州,一个个生态公园却成为老百姓触手可及的桃花源。

不管你身处城市的哪个角落,周边都会有公园在向你招手。

退休工人张大爷是章江新区滨江公园的常客,每天早上晨练,下午下棋,晚上散步。张大爷介绍,这里原来是一片垃圾场,经过几年的改造,如今已经成为赣州中心城区生态式的“黄金外滩”,绵延18公里、宽度达80米至400米的路堤湿地成为周边居民的桃花源。名人文化园、都市风情带、植物观赏园、时尚滨水带、湿地游憩园……这些景点的设置让公园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气息有机相融。

滨江公园只是赣州515个广场公园的其中一个。赣州所有城市公共绿地均免费开放,让公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三江环绕、群山拱卫。城市绿化建设遵循自然法则,以城市道路、“三江六岸”和公园绿地为重点,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山体、河岸、水域和湿地等原生态环境,既借景亦造景,全面推进“植树增绿”和园林景观提升工程,营造了“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山水城市景观意象,逐步形成了“古郡与绿韵相辉映,新城与生态共交融”的赣州特色景观。

宽阔的公路两旁,有高有矮、有深有浅的复层绿化景观让每一条街道都成为一个园林设计作品,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四季形成“春季生机盎然、繁花似锦,夏季郁郁葱葱、绿树成荫,秋季色彩斑斓、绚烂多姿,冬季枝条洒脱、暖阳通透”的丰富景观。在中心城区新建为赞贤公园,改建赣州市民公园,提升改造南门文化广场、赣州公园景观,因地制宜新建小游园,新增体育健身设施,民生工程惠及百姓,绿地分布更加合理均匀。

一个森林城市是由若干个森林单元构成的。在赣州,绿色不仅仅只在公园里,也同样渗透在工作学习以及点滴生活中。

森林单位、森林小区、森林学校……赣州已经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创森氛围,连停车场都是绿树成荫。通过“森林十创”行动,赣州各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18平方米,绿化乔木种植比例76.5%。

赣州的绿已经走进赣州人们的生活字典,融入居家百科。以人为本的绿也为赣州凝聚了更多的人心。

 

产业发力,扩建民生绿色银行

在赣州,绿不仅仅是用来观赏的,也是用来经营的。

“一棵树”“一片竹”“一枝花”“一条藤”“一根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特色产业。这些产业为林农致富拓展了新空间,也丰富了森林城市的内涵和外延。

2014年5月,赣州一个年交易额超700亿元的家具产业集群在一次全国性的家具博览会上一鸣惊人。人们惊讶的是,赣南大地竟然也有这样一个家具产业集群?这样一个不靠海、不近岸,资源少、优势差的地区,却成就了一个无中生有、有中生优的产业传奇。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南康家具产业基地建设,把南康家具列为了推动老区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项目。南康也不负众望,目前家具企业达5000多家,2013年实际总产值已超400亿元。全区家具物流企业238家,线路630多条。从事家具产业人员约26万,加上间接带动就业人员总数超过30万人。

在这个集群产业的背后,有一个坚持培育和利用协同发展的链条支撑。

除了家具产业之外,赣州还有很多传统优势特色林业产业。近年来,赣州培育花卉基地19万亩,毛竹低产低效林改造60万亩,营造工业原料林99万亩,保护了环境,发展了经济,促进了山区林农增收。

作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赣州也递交了一份傲人的油茶成绩单—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有油茶林230万亩,年产值36亿元,产量和面积均居江西省第二。据调查,2014年通过发展油茶产业,8万余名林农脱贫致富,林农从油茶产业中获得的年人均收入为800元;2010年-2014年,赣州投入油茶发展的国家、省、市财政资金约2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达50亿元,全市已形成浓厚的油茶发展氛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赣州油茶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产业链涵盖一、二、三产业。

赣州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客家文化摇篮、红色革命圣地、赣南森林人家……赣州的森林旅游和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和人文文化等特色文化相结合,提升了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2014年度,仅赣州市森林公园接待旅游总人数就达2018万人次,同比增长14.3%。旅游总收入8.26亿元,同比增长11.4%。

创建森林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是森林城市的厚度和深度。2014年赣州林业生产总值达523?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超过800元。

 

文化传承,生态理念根植人心

纵观新中国林业发展史,寻根,要到赣州来。

在瑞金的中华苏维埃旧址,国家林业局的“鼻祖”和其他部委一同安静地矗立在群山环抱之中。这里是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山林水利局(国家林业局)旧址,新中国林业正是从这里启程,走向全中国。

1931年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成立的土地人民委员部又分设出山林水利局等内部机构,作为苏区山林水利工作的职能部门,首先开展了山林权属的认证。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曾经在山林水利局旧址参观之后深有感触地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林业工作,是老一辈林业工作者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广大苏区民众,在极其艰苦的革命战争环境中开创的绿色事业,为新中国的林业工作开辟了先河,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千里赣江见证了中国林业发展史的历史节点,生态文明的文化传承也正如这赣江水源远流长、川流不息。

走进赣州市的每一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都可看见精心设计的科普小标识、科普宣传栏等生态知识教育设施,市民在享受绿地蓝天的同时,也进行了生态文明的教育和洗礼。在赣州,生态文明教育从普通公民开始,从娃娃开始。

目前,赣州建有赣州市自然博物馆、林业生态馆、动植物标本馆、森林动物园等生态文明建设基地。其中赣州自然博物馆总投资约2亿元,为地级市及华南地区首家综合性自然博物馆。

开展“万人创森签名活动”“中小学生创森主题征文活动”“生态文明示范基地评选活动”“保护母亲河”“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宣传科普活动16次,挂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2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10处……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赣州不断提升的生态教育层次和越来越浓的生态文化氛围。

特色特创,赣州编辑了创森系列丛书《村口那片风景林》《创森的脚步》《赣州市古树名木》《创森先锋》和《赣南林产品荟萃》,拍摄制作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汇报片》和《赣州林业建设专题片》,记录了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勇创一流的坚定意志和心路历程。

在赣州,很多树林都有它们的主人。赣州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认种认养树木的活动。仅2014年认种认养人数达6.85万人,捐款668万元。“工人先锋林”“青年林”“成长林”“公仆林”“军民林”“巾帼林”“企业林”……一片片葱葱郁郁的树林见证着赣州各个团体对树的喜爱。赣州全市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466万人次,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在81.7?%以上。

没有古树的城市一定是没有历史底蕴的城市,近两万棵古树名木见证着千年赣州的沧桑巨变,这是不可复制的赣州自然遗产。目前,全市已为《赣州市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的古树名木建立电子档案,全市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100%。“古榕当街,人车绕行”至今仍为一景,百年古榕随处可见。

千年历史的年轮在这里定格,红色经典的传奇在这里演绎,南国的雄奇与江南的灵秀在这里相汇。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绿染山水增辉。这幅美丽的画卷正在赣南大地铺展。

让森林融入城市,让城市亲近森林,这正是950万赣州人的绿色梦想。正如赣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冷新生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发挥赣州生态优势、加快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对于赣州来说,国家森林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块牌子、一项荣誉,还有着更为深远的重大意义和更加特殊的示范作用。创建森林城市有利于把赣州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更大程度、更快速度地转化为利在千秋、惠及长远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再添强力“引擎”!

绿色孕育着希望,绿色承载着梦想。在绿色化发展的征程中,赣州,正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生态内核,在无限生机与活力中拥抱绿色的中国梦!

推荐阅读:

《乌海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评审

济南将荒山造林2万亩 助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四川:攀枝花全民植树共建森林城市

打造蜀南森林城市 宜宾将新增多个特色公园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