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切莫丢了灵魂失了个性

2015年06月08日 09:59云南日报申正勇

中国园林网6月8日消息:在有着辉煌建筑文化遗产的中国,近些年来出现了不少令人痛心的问题:一座座巨资打造却毫无个性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新兴城市遍布全国,原有的古建筑群落受到破坏和污染。一些地方大拆大建,甚至把许多历史古迹推倒重来,认为古建筑与周围的现代建筑风格不搭调了。

很多省会、地州城市,文化定位模糊,仅能表述为全省或者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那只能说明它的地位重要,但一个城市无论大小,如果没有鲜明的主题文化定位和标志性建筑,则无法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将在岁月的颠覆中失去个性,也逐渐会在广大民众特别是旅游者的心中丧失重要性。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石做的史书。据说贝多芬在创作著名的《英雄交响曲》时,曾受到巴黎圣母院的启示。由此不难看出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以及人文精神,是地方文化最直接、最集中、最磅礴的展示。

一国一地的建筑风格,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快餐式的仿制和克隆无异于东施效颦,花了钱财,却只买来一个浅薄的名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要理性地改造和发展,才能防止文化流失。一提起天安门,人们便会想起首都北京;一提起大雁塔,人们便会想起古都西安;一提起外滩,人们便会想起国际大都市上海……这些建筑物历久弥新,成了当地的文化标志,让城市有了灵魂。其他城市也应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并鼓励新建筑适当的创新。将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融为一体,张扬各自的个性,突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性建筑,这样的城市才够吸引人。

推荐阅读:

古建筑如何“延年益寿” 是“钱”的问题吗

古建筑保护的功课应尽快补齐

震后古建筑修复要考虑哪些问题?

“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筑研究会”宣布成立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