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23日消息:五年前,“有机超级杂交水稻研发基地”在湖南博野回龙湖农场正式揭牌。为了有机超级杂交稻的实验和推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间或来到回龙湖散步,观察水稻生长。有一次,袁隆平院士问博野负责人王征:“有机稻田里使用的什么有机肥?”王征说,一是焚烧稻秆直接还田,二是外购有机肥料。袁院士建议王征组织专家团队,把稻秆加工成有机肥还田,避免直接焚烧稻秆破坏环境,这对雾霾治理也会有很好的效果。王征高度重视,认为这个科研项目,不仅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更会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如今终于得以实现了。
2015年7月14日,长沙县黄兴镇回龙湖的有机超级杂交稻研发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农业专家、相关部门领导和中央及地方媒体记者现场观摩,共同见证了“碧野”肥料机把秸秆制成有机肥的全过程。首先,农机手用秸秆和杂草收集机,将秸秆和杂草收割并自动打捆;接着,打成捆的秸秆和杂草,经粉碎机粉碎;然后,把粉碎了的秸秆和杂草喂进制肥机内,几个小时后,全自动制肥机就吐出来无异味、无害、优质的有机肥。困扰农业生产多年的秸秆处理难题迎刃而解了。
有机杂交稻:不仅让人吃饱,还要让人吃好
之前,网上有篇文章《袁隆平大声疾呼:中国最大的劫难已无法避免!国人醒醒吧! 》被人疯传,文中直陈中国食品荼毒、粮食(种子)安全、环境污染等关乎国计民生乃至每个人生命的严重问题,确实有振聋发聩之效果:
“现在已经是老老实实按自然规律生产食物不但发不了财,就连生存都很困难。比如蔬菜,老老实实按自然规律种植,要三个月,并且还不好看,生虫子。但你多打激素,多打农药,一个月就够了,好看并且不生虫子。更不要说喂鸡、喂猪了,除非是自己吃。还有海鲜、鳝鱼、王八、大闸蟹,几乎都是人工饲养的,激素催大的。”
今年85岁的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形象,变成了一副忧国忧民的战斗形象乃至愤青形象。但文章语调显然不符合袁隆平的真实口吻。据说袁隆平后来对该文进行了辟谣,但我们能理解该文作者的煞费苦心:他希望曾经解决了中国人温饱问题、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名望的农业科学家的袁隆平,带头来关注和解决中国的食品污染和环境沦陷的问题。拥有“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致力于人类和平发展和福祉的袁隆平,当然对此不会无动于衷。
实际上,袁隆平确实没有停止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他在攻关“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1200公斤”的同时,从2010年开始一直在做有机杂交稻的实验和推广,用行动来给国人一个交代。实验的基地,正是长沙县黄兴镇的回龙湖——这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博野有机农业公司回龙湖农场共建的湖南省第一个有机超级杂交水稻研发基地。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杂交水稻是为了应对现代中国的人口膨胀,通过“杂交”的优势,来解决人们吃不饱饭的问题。而大量化肥农药的应用,使中国传统稻作文明具有西方工业化生产的特点。而有些不法商人无所不用其极,甚至用激素来催熟农产品和动物。中国人吃的食品质量急遽下降,大倒中国人的胃口。
这个过程,也一直有人质疑甚至攻击杂交水稻,认为杂交水稻品质不高、低劣甚至有害,而大规模的农药化肥的应有,确实让现行的杂交水稻种植难脱其干系。
“我们的有机杂交水稻,还是给袁隆平院士争了不少光。外界一直有人认为杂交水稻品质不高,而只要我们学习古人的智慧,把古代的有机种植法发扬光大,尽量少用乃至不用农药化肥,杂交水稻同样可以种出高质量的稻米。”王征自豪地对记者说。
王征和袁隆平院士团队的合作,始于2010年。
袁隆平曾对王征坦诚,中国人口太多,为了人们能吃饱,农民们在种植杂交水稻的时候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是迫不得已的啊,非如此不能快速增产和应对病虫害。如今研究超级杂交稻已大获成功,这个任务可告一段落,现在关键是钻研有机杂交稻。故他们把研究和推广有机杂交稻的目标定为:不仅要让中国人吃饱,还要让中国人吃好。
经历了迅猛的工业化、城市化,在尝到了全盘西化的苦果后,中国人更希望返璞归真、道法自然。最近几年国内国外“有机农业”方兴未艾,国人开始争做“有机人”。在王征看来,有着上万年稻作文明的中国才是有机农业的源头,在代代相传的农耕实践中,中国人的耕作达到了“宜天、宜地、宜物”的境界:“古代蔬菜瓜果的品质达到了什么程度?古人讲‘药食同源’,蔬菜瓜果具有药物的医疗效果,人们吃了当然神清气爽。”
“西方文明崛起的关键是工商业,他们把农业当做工业来做,其表现就是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在农产品的身体里做化学实验。而中华文明追求的是道法自然,把农业当做天地万物自然循环的一个环节,中国很早就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其表现就是囤积和施用农家肥。所以,判断有机农业的关键,就看它施用什么肥料,乃至不用肥料,让其自然生长。”王征娓娓道来。
“古人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王征认为这句诗有着深刻的农业哲理,其实太阳普照万物反复进行光合作用,给人类创造了足够的有机物质,根本不需要额外使用化肥,关键是要善于利用这些有机质,把它们重新投入到天地万物的循环中。
传统囤积农家肥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保障了古代有机农业的发展,但其缺点,一是在大自然中露天囤积,会消耗肥力;二是过于分散,不利规模化利用;三容易滋生蝇虫和病毒。
而碧野科技的制肥机,遵循古代道法自然、万物循环的思想,将丢弃在田间地头腐烂发臭或露天焚烧的稻草、麦秆、玉米秆等农作物秸秆,及蔬菜残体、食用菌下脚料、动物粪便、烟草残体等农业废弃物,进行快速无害化处理,完全杀灭农业废弃物中的病虫草害,快速转换成优质有机肥。这又体现了现代工业科技的优势。
“所以,我们无妨中西合璧,但要中体西用,把西方的科技之用,融入到我们的自然经济之体中来。”王征强调。
[分页]治理雾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历史上湘人历来注重笃行,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乃至不达目的不罢休,世人谓之“霸蛮”。王征和他的团队在秸秆还田、有机种植乃至治理雾霾方面,已经探索了很多年,他们用行动来迎接雾霾的挑战。
关于袁隆平的新书《稻可道》,披露了王征的团队和袁隆平如何在回龙湖进行有机杂交稻的实验种植和治理雾霾的探索。王征回忆,当时袁隆平给他们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问题:“有机水稻,自然要用有机肥,你们的有机肥从哪里来?”
第二个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了,可环境问题却成了我们的新问题。尤其是雾霾,我们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百姓骂管理不到位、骂工业企业是最大的污染源,可他们自己也是制造雾霾的元凶啊,每年水稻的夏收、秋收后,到处是焚烧稻秆的火堆。北方烧秸秆,南方烧稻秆,如果把它们制成有机肥,也是农业为环保作出的一大贡献!”
就是这两问,启发和坚定了王征他们走“秸秆还田,治理雾霾,还天空一片蓝”的道路。
为此,博野有机成立新公司长沙碧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招揽天下英才。由寻立之担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规划技术原理和路线,设计机械造型。由袁隆平的学生彭既明作为顾问,提供植物残体的理化指标、病虫害和农药残留等指标的技术支持。并邀请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微环境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章永泰教授带领团队,攻关生物发酵技术,全力研制“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系统”。
“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系统”的推出,最后达到了两个效果:一该制肥机生产的有机肥,成为传统农家肥的‘升级版’,是发展有机农业的方便之选;另一方面,这种制肥方法避免了中间焚烧的过程,有望从源头上遏制这个雾霾元凶之一,是环境治理的一大利器。可谓一举两得。
望着碧野制肥机滚动的轮子,碧野科技的总工程师寻立之对记者感慨:“十年磨一剑,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终于找到了归宿,这其实是我们古农业技法思想的继承,我们只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发扬光大而已。”
长沙回龙湖有机农场一带的生态系统,因为王征的团队严格使用自家生产的有机肥,没有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也日复一日得到修复。最让人惊讶的是,当夜晚降临的时候,回龙湖有机农场一带出现了大片大片的萤火虫。
“就在长沙市的近郊,黄花机场的附近。你想想,这个居民密度如此大的地方,居然出现了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萤火虫。”王征一谈起他苦心经营的回龙湖,就兴奋起来了:“每年夏天,我们的主题就是去回龙湖看萤火虫。我们经常看广告,那些萤火虫是做假的,而我们亲眼所见都是真的。”
不仅能看到萤火虫,更难得的是从2010年以来每年都能在回龙湖有机农场见到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大树蛙。大树蛙以昆虫为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动物,目前数量稀少。这种“怪蛙”腿上有吸盘,常在树枝上活动,能迅速变色,在树枝上树蛙皮肤是青绿色,但放到水泥上颜色变成了淡绿色,放在地上则变成了黄色。怪蛙罕见是因为它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很容易杀死它产出的卵子。
王征、余建军和他的团队们,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后来,德国、日本的科技人员,都来到回龙湖参观和取经,面对如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都感叹不已,竖起了大拇指。
《稻可道》的启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融入现代历史进程、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150年左右了。即便是中国诚心向西方靠拢,想做个好学生,但帝国主义还时不时要侵略你一下,打断你的现代化道路,而二次世界大战的枪炮嘶杀,更是令数千万中国人生灵涂炭。
共和国60年余,没有外敌入侵,中国快速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结果,在过度的工商业发展中,神州雾霾笼罩,这就是国人要的结果吗?
王征对记者说:“古人把农业摆在工商业的前面,重农抑商,或士农工商,因为吃饱饭、克服饥饿始终是古代经济最重要的一件事;现在人们可以吃饱饭了,但吃饭的质量还远远不如古人,食品之荼毒、环境之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了。现在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必要再次把农业尤其是有机农业摆到最重要的位置,拯救我们自己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存环境,向中华先祖学习道法自然的智慧。”
“这五百年里,西方的工商业文明确实让一个一个列强崛起了,但西方列强依仗重炮利舰,干得最多的事情是殖民、掠夺、征服乃至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相互残杀——工商业文明被用歪了。二战后,人类为了商业利益,发明器物越多,但环境越污染,吃的食物越差,疾病癌症越来越流行,真还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在王征看来,现代人类还是要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永不过时,工商业文明不是不重要,确实很重要,但应当要以提升农业,提升人类生活的质量为目的,吃好饭才是一件永恒而要紧的事情。
《稻可道》的策划、大同思想网总编枕戈认为:“在上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中,中华农耕(稻作)文明始终是主流。在人类的价值序列中,稻作文明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敬天爱人、众生平等,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在历史上,游牧文明是一种掠夺性的文明,工商业文明加快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我并不否认工商业文明的工具理性价值,但工商业文明造成了近五百年的世界性动荡,乃至把人类逼向了生存环境恶化的悬崖。人类当停下快速发展的步伐,反省反省了。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稻可道》的目的之一。”
《稻可道》的作者、袁隆平院士的亲传弟子方志辉研究员认为,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浪潮中,我们反思工商业文明,重新审视我们古老的农耕稻作文明,是具有不一样的意义的。其实在唐宋元明时期,中国的工商业远比西方发达,中国的儒学和科技文明“东学西渐”,某种程度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不同的是,中国人秉持“中庸”和“王道”的理念,把工商业文明当做一种工具理性;而西方在获得中国的四大发明后,却日益走上了称雄称霸的道路——以“霸道”征服世界,整个世界都堕入到物欲横流中,包括中国人都紧随其后。这导致整个人类忘了生命和生存本身的目的,遗忘了“道义”所在,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不断报复。人类必须回归到文明源初的大道上来。
“道可道,非常道。稻可道,无穷道。”这是《稻可道》的结尾,也留给我们无穷的思考。
推荐阅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