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山体公园打造多种“海绵体”实现涝吸水旱放水

2015年07月24日 10:22齐鲁网王娜娜

蓄水池

水平阶

“海绵体”收集雨水形成的小型湿地

中国园林网7月24日消息:近年来,济南多处山体公园改造工程坚持了海绵城市理念,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七里山是济南英雄山风景区的一座山体公园。顺着刚竣工的绿荫小道一路向前,满眼绿色沁人心脾。记者了解到,在改造前,这是一条尘土飞扬的泥泞路。在短短几公里的绿道上,处处可以看到“海绵体”。

蓄水池、渗透塘、水平阶 多种“海绵体”收集雨水

“这是一处蓄水池,用来收集雨水。”由于近几天济南连续降雨,眼前面积并不大的蓄水池中,已经积下不少雨水。英雄山风景区基建科高博介绍说,为减少水土流失,七里山风景区在改造提升工程中,利用蓄水池收集雨水。“根据山势和雨水冲刷的情况,选择低洼处建蓄水池,用鹅卵石做生态铺装,用来收集雨水,也可以用作消防水池。”

在七里山的绿色山路上,渗透塘、水平阶等“海绵体”也随处可见。高博告诉记者,“渗透塘的建设是基于自然的低洼地段,铺上一层鹅卵石做生态装饰,到了雨季,雨水会自然停滞,并缓慢渗透。铺设鹅卵石,还会减少雨水对周边土壤的冲刷,起到保护作用。” 

加强截留 山体公园多措并举留住雨水

在山体公园建设中,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十分普遍。接近正午,但是在千佛山风景区西区有一处小型湿地,凉爽惬意。据介绍,这是一处约80平米的“渗透塘”,在保证“吸水”功能的同时,也给公园游客提供了一种水上的旅游资源。

不止这些,在山体绿化时,园林部门在缓坡采用沿等高线多砌垒水平阶的方式绿化,增加山体对雨水的滞留面和渗透量;在山间小道上设置导水槽,将顺流而下的雨水导入两侧植被绿地,确保留住雨水;在植被选择方面多采用乡土树种,尽量维持山体原有生态环境,增加雨水蓄积能力。

海绵城市旱吐水涝吸水 力争大下雨不再“看海”

此前,济南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打造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等综合能力。

到2020年,济南市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对应控制设计降雨量为23.2毫米,年均控制径流总量为951万立方米。为组织实施好海绵城市建设,济南专门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形成协调联动机制。另外,济南市财政积极筹措资金1.68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亿元均已到位。目前,济南共规划了43个项目,涵盖了全市39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

根据《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规划》,济南市的新开发片区应将海绵城市要求纳入两证一书、土地出让、施工图审查、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小区内道路及广场要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率不低于70%。此外,在建与既有建筑小区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合理分布雨水桶和雨水调蓄池。采用下沉式绿地、建设透水性停车场等措施。今年,邮电新村、南郊宾馆老旧片区、伟东新都老旧片区、玉函小区、阳光舜城、兴隆新区、鲁能片区7个片区也将进行改造,2017年3月份左右完成改造,变身“旱可吐水,涝可吸水”的海绵体,总体实现75%至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名词解释: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推荐阅读:

广州东圃立交空中公园明年9月建成

广东到后年新增建森林公园655个

昆明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公园有谱了

东湖迎宾公园将为石家庄新增10公顷以上绿地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