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湿地之城渐行渐近 正在建设17处湿地公园
中国园林网7月27日消息:湿地、森林、海洋是全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对环境影响价值最高,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过程中,济南市把湿地保护、恢复作为构筑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扩大湿地资源。济南市在湿地建设中,贯穿保护、利用与提高理念,目前,全市有17处湿地公园正在建设当中,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0处、市级4处,有效保护湿地面积1万余公顷。
消失12年湿地面积减少1万公顷
50年前的济南啥样?“整个城北都是水,城南则是森林。像北园大街这些地方,全都是鱼塘和藕池,泺口那边更是水草丛生,大明湖和小清河都能连起来。水多了自然就干净,一个月皮鞋不擦都不脏,白衣服领口一周都不会脏。”如果市民赵凤霞的回忆真切,那时的济南,当之无愧是一座“湿地之城”。
据相关专家介绍,从济南过去老地图上看,可以确定湿地在沿黄河、小清河一线,从西南向东北延伸,如果把河溪、水库、泉水也都算上,济南的湿地面积还要更大一些。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济南的湿地面积在快速萎缩。上世纪80年代,这一片自然湿地大部分消失了。据省地质测绘院此前完成的《山东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显示,由于淤积和围垦造田等因素影响,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白云湖湿地面积竟然缩小了92%。
2001年全市第一次对湿地进行调查统计,面积为32489.5公顷,2012年再次进行调查统计时,湿地面积仅剩22011.8公顷,其中人工湿地占50%,对改善生态环境价值最高的沼泽湿地面积仅占2%。而曾经拥有大片沼泽湿地的天桥区,湿地面积还剩3000多公顷,其中2000多公顷都是人工湿地,沼泽湿地面积只有64.17公顷。2
保护17处湿地公园陆续建成开园
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中最具价值的“生态调节器”,湿地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据相关专家介绍,在多雨的季节,过量的水被湿地象海绵一样储存起来,直接减少了下游的洪水压力,之后,再通过蒸发将多余的水分慢慢地释放出来,补充给河流或下渗补充地下水,有效地缓解了枯水期河流缺水或断流的问题。这对于“泉城”济南来说至关重要。据水利专家介绍,泉水喷涌最关键的条件就是地下水水位高度,只有地下水充沛,才能将泉水“顶”出来,达到喷涌的效果。
据了解,济南市湿地资源较为丰富,湿地类型多样,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种类型。
近年来我市加大对现存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建设湿地公园就是其中之一。“建湿地公园一方面可以将湿地保护起来,遏制人们继续对其进行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对公园进行分区,可以逐渐将被破坏的湿地恢复原貌。”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目前,全市已有17处湿地公园开工建设,将陆续开园纳客。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3处,分别为小清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河玫瑰湖国家湿地公园、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10处,分别为澄波湖省级湿地公园、土马河省级湿地公园、燕子湾省级湿地公园、大沙河省级湿地公园、遥墙清荷省级湿地公园、绣源河省级湿地公园、龙山湖省级湿地公园、锦水河省级湿地公园、浪溪河省级湿地公园、王家坊省级湿地公园;市级湿地公园4处,分别为鹊山龙湖市级湿地公园、清源湖市级湿地公园、滨河市级湿地公园、大寺河市级湿地公园。
据悉,我市在湿地公园管理中,将贯穿“保护、利用与提高”理念,同时还包括“文化”理念。把湿地资源保护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之上,合理适度利用湿地资源,依托湿地公园的自然风光优势,开发生态旅游,实现湿地公园的自我造血功能,提高收入,扩大建设资金的渠道,促进湿地公园更好地发展,利于湿地公园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良性循环。
另外,湿地保护目前也已“有法可依”。2012年,我省公布《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并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湿地保护的原则和措施,落实了管理的体制与规范,真正实现依法保护和依法管理,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3
恢复人工干预复原天然湿地风貌
“围垦截流是破坏湿地的‘罪魁祸首,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因此,根据我市湿地资源保护现状,我市采取退耕还湿计划,防止湿地退化,降低人为因素对湿地的负面影响,使其逐步恢复到原始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另外,湿地公园也将建设功能分区,一部分供游客观光学习,另一部分则用于恢复湿地天然风貌。
平阴县玫瑰湖国家湿地公园分为合理利用区、保育区、保护区、恢复重建区等。合理利用区也是唯一一个对外开放、供游客游览的区域,保育区、保护区和恢复重建区都绝对封闭,用于恢复湿地天然风貌的。“保育区和保护区是保护较好的天然湿地,可以说是个‘标杆’,而恢复重建区则是通过人工干预,使生物和植物的数量和种类逐渐达到‘标杆’的标准,是个‘过渡区’,最终将恢复到天然湿地的风貌。”项目建设相关负责人介绍。据悉,公园中湿地的水源为黄河水和处理后的城市污水,确保湿地中的水不会断流。同时,公园还将进行水系治理、种植水生植物、建造鸟巢等工程,逐渐达到天然湿地水平。
玫瑰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市恢复天然湿地风貌的一个缩影。据悉,为全面彻底保护湿地资源,我市对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人为破坏的区域实施植被恢复与生态改善,其中,鸟类的数量和种类是检验天然湿地恢复程度的一项重要标准。
因此,我市在湿地恢复方面注重动物栖息地环境的恢复和改善,通过营造自然的鸟类栖息地环境,阻隔非湿地保护工作人员随意进入湿地保育和恢复区域,防止人为活动对鸟类停歇产生影响。同时,建设小型水利设施以沟通周边的潮沟,对湿地进行季节性补水,通过对湿地水位进行调控,满足不同鸟类的栖息要求。在鸟类停歇地内种植当地的碱蓬、芦苇、香蒲等植物,一方面改善土壤条件,提高湿地的生产力,为鸟类提供食物;另一方面良好的植被形成较为合理和自然的栖息环境,可供涉禽躲避天然敌害。对于一些已经受到人为干扰的天然湿地,逐步进行改造,恢复到天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平,例如对水产养殖场的改造和芦苇的移植,逐步改善和恢复被破坏的湿地动物栖息地和湿地生境。
措施湿地保护目前已经有法可依
建立健全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可以有效遏制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活动。
我省公布的《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目前已开始实施。《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湿地保护的原则和措施,落实了管理的体制与规范,真正实现依法保护和依法管理,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我市林业主管部门把湿地保护和利用当作重点工作抓在手上。市林业局组成调研组,从2010年开始对我市湿地保护管理情况进行了立法调研。其间,赴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就湿地立法及实施情况、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考察学习和调研。与湿地立法较早、湿地立法保护经验丰富地区的湿地管理者进行了交流,为我市湿地保护管理政府规章的制订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为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我市近年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湿地的功能效益和湿地保护的意义。利用“国际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利用济南《森林泉城》杂志宣传湿地恢复与保护知识,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湿地保护事业。
推荐阅读:
(来源: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