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不仅是旅游资源更是建立在生态文明之上

2015年07月30日 08:54中国园林网整理

中国园林网7月30日消息:近几年,随着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破坏,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据悉,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大约46个国家重要湿地,57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900多个湿地公园,共有2340万公顷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同时,它还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位于浙江的杭州的西溪湿地就着自己的一套生态经济效益经。

杭州的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西湖区附近,距离西湖景区五公里,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如鳞、诸岛棋布,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优美景致,集生态湿地、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身。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但据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焕良表示,目前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还是比较脆弱。而湿地破坏到目前为止还是难以抑制。由此可见,完整的湿地资源是少之又少,而能像杭州西溪湿地这样“两者兼得”更是难上加难。

笔者认为从当前生态现状来看,湿地没能发挥好生态与经济效益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湿地不是公园,在受到破坏之后在短时间内难以修复,资源没有了,生态便失去了平衡,造成环境恶性循环的最终。只有遵守自然规律,严格保护好生态资源才有可能进行可持续发展。

其次,资源不等于产品,湿地资源必须经过合理开发利用,才能够为生态旅游做好经济效益;而效益并不等于商业模式,湿地它永远不会成为市场,它我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是我们绿色的乐园。

第三,过度商业化,湿地旅游是建立在生态基础上所产生的商业转化,实质上是湿地价值的转化,可以看作是一个服务于大众的生活圈,所以过度商业化损害湿地旅游开发的最追目的。

如今,我们要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推动湿地旅游发展必须要在科学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和旅游管理能力下,适度有序地开展湿地生态建设工作。笔者觉得可以“用最节能最环保的方式”开发湿地旅游,第一,就地取材。利用湿地的木材经过技术加工,然后引用到修木栈道上来;二是多采用人工手划船,同时运用电动环保游船和太阳能动力游船开展绿色运营;第三是开发传统农耕项目,这不仅可以恢复恢复自然生态,还可以让生活在都市中忙碌的人们体验传统农耕文化,感受“慢生活”。

如今,正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时候,只有科学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审时度势,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湿地严守生态红线,才能确保现有湿地性质不变,功能不退化,景观常存,永续利用,才能发挥湿地的最佳效益。

推荐阅读:

湖北将严打破坏湿地资源行为

四川将再添三处国家级湿地公园

北京将与河北天津共建“绿水青山”增加森林湿地

平邑县3000亩湿地公园展现夏日好风光

(来源:中国园林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