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标:农业大市如何做好生态大文章?

2015年08月11日 10:15中国环境报李莹 罗景山

中国园林网8月11日消息:河南省周口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人口较多,发展任务重,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作为地方政府,如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如何避免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污染转移?

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包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摆脱“速度情结”,积极克服“路径依赖”,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合力聚焦绿色周口,不断实现周口崛起、富民强市、生态良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把生态环保纳入党政战略决策全局,严格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生态责任意识、生态发展意识和生态政绩意识,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推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大舆论宣传和信息公开力度,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周口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文明。6000多年前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农在这里播种五谷。在周代以及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古陈国、楚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繁荣昌盛,富甲一方。周口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后发优势,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周口的区域定位和战略定位就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周口着力建设“新型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努力提供“安全、生态、健康、绿色、有机”农产品,叫响“生态平原、绿色农产、安全餐桌、主食周口”品牌,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总体规划,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现代生态农业第一市。

周口如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周口生态基础相对较好,发展后劲十足。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周口与全国、全省一样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许多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呈现出特有的阶段性特征。同全国全省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我们要把良好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精心呵护、精心规划、精心建设。

首先,把环境保护融入发展理念中。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为建设美丽周口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采取各种途径加强全市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崇尚自然、爱护环境、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载体,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去年完成绿化面积3.45万亩。继续抓好农田林网建设,将农田防护林建设与河南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相结合,完成农田林网5.7万亩,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了90%以上。

其次,把环境保护融入产业结构调整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转方式、调结构至关重要,应培育壮大生态环保、经济高效、能够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严格污染管控和环保准入,大力发展食品深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努力在产业规模壮大、产业链拉长、产业层次提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强资源整合,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与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关系密切的绿色产业。切实通过多种手段,使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同步发展,达到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双赢的效果。

第三,把环境保护融入城乡建设中。打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建设宜居城乡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环境保护融入城乡建设中,全面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着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

第四,把环境保护融入生态环境治理中。继续实施“蓝天工程”,大力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加强黄标车、老旧车辆淘汰,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油气回收治理、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防治,严禁秸秆、垃圾焚烧,切实遏制大气污染。继续实施“碧水工程”,实施沙颍河、贾鲁河、流沙河等重点河流治理,加强污水排放和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监管,确保主要河流水质稳中趋好。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坚持开展以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农村规模化养殖及养殖大户污染整治力度,促进农村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

如何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

周口属欠发达地区。周口的差距是差在项目上、短在工业上。周口人口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未来一段时间,承接产业转移将成为周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但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决不降低环境门槛,而是积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本着“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分页]

一是优化环境功能区划,发挥后发优势。产业承接必须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严禁生产能力落后和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对承接项目核准或备案管理,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三同时”制度,做好水资源论证、节能减排评估审查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测。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合理安排项目,以期达到生态环境、循环利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四驱联动发展。

二是继续简政放权为经济发展护航。及时收集国家产业和项目指导名录,提前向招商部门和项目单位介绍项目准入信息。对落户的企业要提前介入指导,环保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帮助项目完善资料,避免损失。环评审批简政放权,建立负面清单制度,限时办结制度,要便民高效、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扶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落实治污资金,争取环保项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完成企业各项行政许可,尽可能降低有关收费金额。

三是强化全过程污染防控,提升环境容量。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根据产业园区特色设计建设环保设施,加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督促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完善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以最小的生态容量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集约、高效、循环发展。

四是用好新环保法这把“利剑”。始终做到利剑高悬,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严管理,把承接产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作为监督执法的重点,用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衡量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实现全过程监管,不能只管污染较重的工业、农业而忽视第三产业,要将环境监管领域拓展到承接中的所有产业、行业。

(刘继标,1963年4月生,河南伊川人,大学学历,在职文学硕士,中共党员。1985年参加工作,曾任河南省鹤壁市交通局长、党委书记,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河南省驻马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河南省周口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口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现任周口市委副书记、市长。)

推荐阅读:

浙江:湖州本月15日将迎来首个“生态文明日”

双鸭山叫响“湿地之都”生态品牌

生态保护“硬杠杠”森林公园内砍树要经“三堂会审”

成都:环城生态区将以近自然低成本法集中打造城市森林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