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青山不墨千秋画 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2015年08月18日 10:00大江网吕富来 吕玉玺

中国园林网8月18日消息:盛夏时节,记者行走“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但见草木葱茏、绿树成荫,溪流清澈、水光潋滟,五龙源、卧龙谷等避暑胜地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漂流,尽情享受天然大氧吧。近年来,婺源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成功打造了“保护与开发齐头并进、生态与文化珠联璧合”的生态文明美丽样本,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一批“国字号”荣誉。

涵养青山绿水

“我们是冲着蓝冠噪鹛来的,这里生态环境好,能拍到很多珍稀鸟类。”8月12日,在秋口镇鹤溪村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记者看到三三两两的摄影爱好者正蹲点拍摄。为保护蓝冠噪鹛生存环境,婺源对秋口镇鹤溪村、月亮湾和太白镇朱村荷岸3个蓝冠噪鹛繁殖种群及栖息地进行全天候巡护。

近年来,为呵护旖旎的自然风光,婺源借鉴水口林保护经验,建设“自然保护小区”,建立珍稀动物型、自然生态型、水源涵养型等自然保护小区193处,保护面积达65.4万亩。该县对全县162万亩天然阔叶林实行十年禁伐,对1.3万棵名木古树实行挂牌保护,筑牢生态环境安全网。目前,婺源80%以上的乡镇获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森林覆盖率高达82.6%,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

赋春镇鸳鸯湖是亚洲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每年有数千对野生鸳鸯在此“冬泳”。据了解,海螺水泥厂曾看中这里的石灰石资源,想在此建厂,承诺每年至少上缴税收1亿元,但最终被拒绝。“一直以来,上级部门对婺源领导班子的考核,生态环境保护权重很大。”婺源县县长费长辉说,“县里对各乡镇领导班子的考核和干部的选拔任用也是如此。”如今,婺源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评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

营造景观家园

“这些古建筑保存这么好,对于游客来说,看到的是徽文化再现,有历史意义,更有参观价值。”在江湾镇篁岭村,不少游客发出这样的赞叹。这里百余幢修缮完好的古建筑或供游客参观,或被装修成精品酒店、酒吧、特色餐饮店等,呈现出了“外面五百年,里面五星级”的喜人局面。篁岭景区负责人吴向阳介绍,过去篁岭村交通不便且严重缺水,村民一半迁到山下,一度成了“半空心村”。2009年,对篁岭村进行旅游开发,一方面在山下新建安置房与村民进行房屋产权置换,另一方面对篁岭村古建筑进行修复。2014年篁岭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当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综合收入逾1亿元。

为保护明清徽派古建筑,婺源成功探索了九思堂“就地认养”、怡心楼“他处寄养”、篁岭村“异地搬迁”等保护新模式,开创了政府、市场共同主导,群众积极参与的新局面。目前,婺源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15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16个点,境内现存明清古建筑4000余幢。

在保护好古村落的同时,婺源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创建工程。在巩固国家生态县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乡镇等一系列创建工程。如今,涌现出了耕读文化村严田、摄影家俱乐部漳村、歙砚之乡龙尾等一大批美丽乡村。

壮大美丽经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婺源最大的比较优势。”婺源县委副书记吴曙说,“我们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婺源发展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业。目前,该县拥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0个。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下,该县从事旅游商品、餐饮住宿的个体工商户近4000家,带动8万余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城乡居民人均存款2.05万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县GDP比重达49.8%。今年1至7月,全县接待游客1129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19.4%。

同时,婺源发展以有机茶业为龙头的生态农业,全县拥有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13家和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1家,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发展以低碳节能为方向的生态工业,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所有新上项目必须经过环评。全面淘汰高能耗、低产值、重污染企业,为绿色工业经济留足发展空间。目前,婺源生态工业园区建成面积5.7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30余家,形成了机械电子、制衣制鞋、旅游商品和绿色食品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发展了华龙徽雕、朱子艺苑、宇昌藻业等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今年上半年,婺源生态工业园区预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0.4%,进一步提升了美丽经济发展水平。

 (来源: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