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康雨水花园像一块储水的大海绵。
中国园林网8月25日消息:记者上午探访上海公共绿地建成的首个“雨水花园” 蓄水减缓内涝 植物净化水质。
晴天时,它是一个浅凹绿地,林木茂密,植被丰富,鸟语花香;雨天时,它是一个“蓄水池”,收集雨水,净化水质,涵养地下水……最近,闸北区长临路上的共康林带内,建成了上海市公共绿地系统中的首个“雨水花园”,依据“海绵城市”的理念,下雨时吸水、蓄水、排水,需要时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减少积水 有效净化水质
今天上午,记者走进这片占地13000平方米的林带,红色的小径曲曲折折,在苍郁的林地中蜿蜒,内有小广场、座椅供居民休憩。道路两旁,种满了美人蕉、黄菖蒲等观赏植物,艳丽的花朵在绿叶中绽放。小路尽头,一潭2000平方米的池水映入眼帘,水生植物生长茂盛,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
施工方介绍,依据“海绵体”的理念,这块绿地是下凹式的,低于地平面50厘米左右。道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圆圆的卵石阻隔泥土,地面都是透水铺装材料。普通的城市硬质路面,下大雨时水来不及下渗,只能快速涌入下水道,容易积水。而在“雨水花园”里,雨水可以被像海绵一样的绿地土壤吸收,“吸满”后通过围绕绿地的生态植草沟缓慢流入池塘或排入市政管网内,减少管网压力,减缓内涝。
除了蓄水,“雨水花园”还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雨水汇集后,其中的污染物可以被植物吸附或消减。比如,美人蕉的块茎可以大量吸收雨水中的重金属,而导致水质恶化的氮氧化物则易于被黄菖蒲吸收。
抽稀树木 配置水生植物
为了将林带改成“雨水花园”,绿化指导部门与建设公司多次沟通,对设计图反复讨论修改。负责建设的上海绿金绿化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戴荣强介绍,绿地下安装了下渗装置,深挖地面一米多,铺设了粗砾层、无纺布等,卵石则起到过渡和压土的作用。林间小路完全按照居民熟悉的路线修建,尊重他们的健身习惯。为了不破坏旧林地原有的林木,大型机器都不能开进来,开沟、回填等全由人力完成。
在植物配置上,池塘和绿地周围以大量耐湿性强、抗污染的水生植物为主,比如鸢尾、吉祥草、千屈菜、细叶针茅、花叶芦竹、旱伞草、吉祥草、美人蕉、醉鱼草等。林间以原有的水杉、香樟等抽稀而成,再配以桂花、梅花、桃花、樱花、红叶李等四季开花的灌木。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林内的小气候,改善周边环境。
“现在这里的春、夏、秋三季景观都很好,以后会再补种些冬天的观赏类植物,使一年四季,季季有景。”戴荣强说。
收集数据 今后提供参照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副站长许晓波表示,共康绿地原是一片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压线下林带。其中的植物较密,后期生长受限制,不少树木就像“鸡毛掸子”一样,树冠为了抢夺养分直往上长。而下大雨时,林带中又总是积水,居民只能“望洋兴叹”。
改造后,这里的积水情况已大有改观,林内小气候也比以往更好,吸引了许多花鸟鱼虫。7月台风“灿鸿”来袭时,绿地里的道路清清爽爽,居民又惊又喜,直观感受到了“雨水花园”的作用。“绿地中,还设置了一些观测井,在日常维护中可以收集数据,成为今后上海建造‘雨水花园’的参照。”许晓波说。
推荐阅读: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