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寨港红树林观赏栈道
中国园林网8月25日消息:在三江农场移交属地管理过程中,省农垦总局从大局出发,将9400多亩围海水产养殖地划归海口市管理。而去年3月28日,海口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海口市将以此为契机,修复和恢复红树林湿地,规划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打造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
海口三江农场属地化管理之后,海口将打造第二个万绿园,也就是万亩湿地公园,建设“海口之肾”,这件惠及子孙、增进人民福祉的生态大工程,将推动三江农场产业转型升级。
决策近万亩土地回归红树林
2014年3月31日,海南农垦三江农场移交海口市政府管理签约揭牌仪式在三江农场举行,标志着该农场正式纳入地方政府管理序列,与海口市发展顺利接轨。
三江农场移交属地化管理,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我省农垦体制改革,深化和完善农垦管理的一项重要决策和重大举措,对促进农场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农垦总局顾全大局,大力支持三江农场的移交工作,还将9466亩三江湾水产养殖地划归海口市管理,海口市将按规划在此打造一个万亩红树林湿地公园。
三江农场一块9466亩的土地,原来一度被围海造田,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整合多方资源,化解难题,这片土地被立法保护起来,并将建设红树林万亩湿地公园,改革让这片土地绽放蓬勃生机。
为解决生计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期,海南农垦调集了文昌、万宁、琼海等市县23个农场的9000多名工人,在这近一万亩的地上,开展红树林围海造田运动。
原海南国营三江农场党委书记林明江说,盐碱地,种粮食不太成功,已经围起来了,怎么办呢?又经过许多试验试种菠萝种剑麻种椰子,最后种椰子比较成功。由于种椰子产量低,后来农场只能再把椰子树挖掉,改挖鱼塘,种鱼种虾,农场的经济有所改善,但一万亩的红树林却没有了。
海口市三江农场直属管区主任陆圣浓说,那个时候鱼很多,什么鱼什么螃蟹都有,填平了以后就没有了,感到很可惜,也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由于技术、管理等多种因素,农场水产养殖逐渐走下坡路。2011年,农垦整合优质资源,成立了三江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对对这块近一万亩地的经营,然而由于体制机制不顺,土地流转、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无法顺利实施,农场员工都盼着三江农场能够属地化管理,然而困难重重。
为此,省委、省政府多次组织座谈会,推进农垦体制改革,海口市和农垦总局多次沟通协商,最终在去年年初达成一致:农垦同意划拨三江农场9466亩土地,红树林终于回归了。3到5年内,这里要建成万亩红树林湿地公园。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林占地5万多亩,其中1.8万亩属于三江农场。而这片红树林和9400多亩围海水产养殖地紧挨在一起,为湿地公园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土地储备。按照功能定位,湿地公园在发挥“海口之肾”的作用和为市民、游客提供休闲度假场所的同时,也预示着海口市东进步伐提速,必将带动一方经济再次腾飞。因此,这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作,让农场干部职工倍感振奋和鼓舞。
海口市长倪强说,三江农场整建制移交海口市属地管理,有利于维护三江农场地区的和谐稳定,有利于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的保护建设,有利于加快农场的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
规划 9.9亿元打造三江湿地公园
目前,海口市三江湿地公园概念规划编制方案已经通过评审。该方案提出“退堤还海”理念,在生态修复基础上,适度保留场地文化记忆,布局生态旅游项目,以项目促进分区生态修复和景观环境建设,将三江湿地公园建成国家级红树林湿地公园和全岛首位生态旅游目的地,整体形成“海上田园”的形象目标。“退堤还海”恢复自然生态工程投资估算9.9亿元,分三期逐步推进。
三江湿地公园位于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南侧,总面积9517.05亩。这一区域是上世纪70年代农场完成的围海造田围堰地,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主要用于发展椰子种植业,曾有“海南万亩椰林”之称;90年代中期,农场为了发展海淡水养殖业,把三江湾定为水产养殖基地,以承包的方式给职工及外来企业经营海淡水养殖。目前,三江湿地公园所处场地内大部分为养殖塘和排灌设施用地,局部为椰子林和少量建筑及道路用地。
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编制的方案提出“退堤还海”理念。专家们认为该方案在充分解读上位规划基础上,分析区域条件,从生态保护和修复、适度开发利用为出发点,提出的通过外围开发实现红树林核心保护原则,打造特色健康产业发展目标,对总体定位把握较为准确。引导游憩活动向湿地公园转移,降低对自然保护区干扰;养殖塘减量与改造,降低退水负面影响;成为农业生产区与红树林保护区之间的缓冲地带,降低农业退水的负面影响。改造防潮堤,引入恢复潮汐环境;改造现状地形,形成富于变化的地形条件;引种红树,加快资源恢复。三江湿地公园所处场地的西侧与北侧为设防标准为五年一遇的防潮堤,堤上设有闸门,可以引潮水进入基地,用于海水养殖,也可在退潮时做为排涝出口。该场地的潮型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大,潮间带相应较宽,提供给红树林生长的空间也较大。潮水动力还能为红树植物传播种苗,扩展繁衍发育。打通现状养殖塘,引入海水,形成以半红树为主的生态利用现状,养殖塘具有防水层的条件,将部分养殖塘改造为淡水湿地植物种植区,保留部分养殖塘生产功能。湿地公园毗邻红树林生态保护核心区和缓冲区,其建设将遵循“严格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原则,调整场地与周边的水文情势,划定生态修复区域,修复场地生态基底。方案对现状红树林进行保护,保留利用现状椰林,引种耐盐碱植物;保留部分养殖塘生产功能;利用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局部建设展示性的淡水湿地。方案包括红树林生态主题景区、红树林主题酒店、三江水城、三江湾健康体验社区四个项目。其中红树林生态景区又分为红树林重建区、自然体验区、红树渔村、科普教育区、科研管理区和综合服务区六个功能区。
三江湿地公园工程投资估算9.9亿,产业配套设施工程不包含在内。规划考虑分三期进行逐步推进。第一期主要考虑基础环境的改善和红树林恢复区的实施,以及三江湾健康体验社区的初期开发。第二期在成功地对红树林进行恢复的基础上,进行湿地公园核心区建设。第三期是对红树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包括三江水城娱乐区和红树林主题度假区。
目标 整体形成“海上田园”形象
“三江农场的大部分土地来自早年的围海造地,现在退养还湿,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是社会的进步。”香港嘉道理驻海南保育主任卢刚认为,三江湿地公园建成后,可以成为东寨港保护区很好的缓冲带,成为水鸟在海水涨潮时的栖息地,“我希望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考虑怎么给各种动植物创造适宜的生境。”
“三江红树林湿地公园建成后,将会是市民和游客旅游休闲的又一好去处。”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总规划师石向荣说。按照规划,海口将在生态修复基础上,以红树林为主题,兼具咸淡水湿地景观,适度保留场地文化记忆,布局生态旅游项目,以项目促进分区生态修复和景观环境建设,整体形成“海上田园”的形象目标。
“建红树林湿地公园是更大规模的保护,这对我们也好处多多。”三江农场经管办负责人韩雷是“农场二代”,他希望子孙后代像自己小时候一样,能在更大面积的红树林中嬉戏。
三江地区红树林周边的居民自古以来就有保护红树林生态的意识。在三江农场九队上山村柯连山家里,藏有一块古旧的《奉官立禁》石碑,这是古代当地官府与村民保护红树林的证据。据记载,立这碑的背景是“地陷”后“粮米无归”,要大家一起来种“茄椗”,“以扶村长久”。茄椗就是红树林,当时认为只有种红树林才能保障村庄的安宁。
1970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围海造田行动毁去了三江人世代依存的红树林。在喇叭状东寨港的最底端,有一座大坝围住了近万亩土地,这里被称作“围海”。“1975年前,围海里全是红树林。1975年11月开始砍伐,到1976年2月,所有的树都砍光了。同时建起人造石坝防潮堤拦截海水。”管理局原局长助理李华亮说,当时发动了垦区15000多名干部职工的力量,分二期工程完成了这万亩围堰区。海口市选择在三江的这片围海退养还林,建设万亩红树林湿地公园,恰是让从上世纪70年代“向大海要生产力”填海造地而造成破坏的红树林走开发中保护的“轮回”之路。
三江农场上园村红树林保护小组副组长符祥林说:“我们深刻认识到,破坏环境会给我们的生存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从清末开始,村里就遗留下祖训,每年7月份,全村村民出资筹款购买红树林,大家一起下海种植红树林,迄今不变。”他对建湿地公园很向往,“听说三江农场要建湿地公园,我们全村村民都很高兴。湿地公园建起来,有国家法律保护,就没人敢破坏红树林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
三江农场农家乐老板陈彪更是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是三江农场里唯一一个农家乐老板,开农家乐已经有七八年时间了,平日里生意冷淡,只有周末人比较多。如果建设湿地公园,这边的住宿、游玩等生活设施完善后,我相信我的农家乐生意也会好,能挣更多钱!”
推荐阅读:
(来源:海南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