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23日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提供了新的顶层设计。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化,需要哪些技术设计和制度设计?如何从设计源头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生态设计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助力绿色化发展?在日前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举办的“绿色化:生态设计论坛”上,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讨。
从“靠山吃山”到“生态效率”:生态设计理念呼唤思维转型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不仅生态环境之优广受赞誉,而且经济增长之快也令人羡慕。难以想象的是,这里也曾空气污浊、青山荒芜。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人凭着优质的石灰岩资源,先后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砖厂、水泥厂,形成了“石头经济”模式。村强了,民富了,但好环境却没有了。余村人痛下决心,作出了由“石头经济”向生态旅游转轨的重大抉择。
“在发展中,我们的思路经历了纠结和转折,最终把生态设计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引入经济发展之中,以此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说。“生态设计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巴巴耐克的《为真实世界的设计》中就已提出,随之而来的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生态设计以及低碳设计等都可溯源于它。”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指出。在一项研究中,钱易比较了欧盟15个国家在1980—2000年的GDP增长、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量变化以及人均资源消耗量变化情况。“通过比较发现,15国的GDP在20年里增长了57%,但人均资源消耗量却有所降低。原因何在?”钱易发现,有一条线与GDP一起增长,那就是生态效率,用生态设计换得了GDP的增长。
“生态设计理念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国务院参事刘燕华指出,生态设计不是所谓的盲目现代化,不管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有规律可循,在生态设计中,要“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要善待自然、敬畏自然。
从“线性发展”到“产业共生”:用绿色创新实现废物资源化
位于山东聊城城西的国环垃圾发电厂,如今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资源中转站”。在这里,一吨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可发电270度,垃圾在环卫工人的“护送”下摇身一变,成为服务民生的再生资源。而在我国很多地区,像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还未能实现。
“目前,我国还走着早期英美发达国家那种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线性发展道路,还没有走到循环经济模式引领的路线上来。因此我们要加快绿色城镇化建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指出,绿色城镇化需要有顶层设计指导,这个顶层设计就是生态设计和生态城市规划。他分析,绿色城镇化的生态设计首先要强调共生,包括生物多样性、动植物多样性共生以及产业共生。要坚持循环的理念,强调再生利用,通过链生发展实现废物资源化。
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指出,产业共生发展最关键的要靠创新驱动,要通过树立协同创新战略思路、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提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创新政府支持与资源整合机制等,来提升协同创新,驱动产业走上共生发展和高端化发展道路。
从制度保障到评价体系:把绿色化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绿色化”与之前的“新四化”并列,使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设计理念有了实践的路径。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分析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推动绿色化、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国民经济绿色化的重要途径,把绿色化纳入法制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为此,要加快重大制度建设,灵活运用企业自主承担第三方服务、增收基金等方式促进相关方承担产品的源头预防、环境信息披露、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等责任;建立产品生态设计制度,在设计阶段采用易于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生态材料和产品设计,推动产品零部件标准化、兼容化;还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循环经济产品的认证标准,健全再生产品的标识管理制度和再生产品推广使用制度。”解振华说。
此外,专家建议,要健全政策机制,通过价格、财税、投融资等综合性政策,使资源循环利用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支撑,同时要建立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
推荐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