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不只是美丽” 唐县黑角村30年绿化路

2015年09月25日 09:41保定日报英涛 金堂 晓冬

中国园林网9月25日消息:仲秋时节,漫天飞雨。唐县西北角的黑角村是绿色的,绿的浑然天成。

随眼看去,周遭满坡杂处的洋槐、白杨、椿树、枣树、柿树、核桃树……被密匝匝的荆条和野花簇拥着,跃动在秋风秋雨中,似乎要围过来。

良好的植被不仅锁住了雨水,也招来了久违的精灵——狍子、山鸡、野猪已经司空见惯,前几天村民甚至看到了下山喝水的梅花鹿。

在一家农舍,热情的主人从房前绚丽的花丛采来一小捧花籽,让记者带上回家种。

一位老人抱着外孙,在盘山的水泥路上看山景。她说,年轻时自己也是栽树的壮劳力,现在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不怎么指望山上收入了,但每天看会儿山心里舒坦。她说:“这几年,村里出过两位百岁老人,现在九十多岁的有十几个,村里正张罗着建养老院。”

来的路上,乡党委副书记李东明介绍,黑角村有16000多亩山场。30多年前,山上只有几千棵靠天收的枣树和柿树,祖祖辈辈的人靠山吃山不养山,山则贫瘠生怨,肆虐无常。

村党支部书记吴大德是西部山区的名人,靠种树治山出的名。他说,从记事儿起,黑角村的山就是秃的,打柴、放牧雪上加霜,寸木难成、寸草难生。一年四季,人们搜刮旮旮旯旯儿的山皮土,垫出巴掌大的地块种谷子。到了雨季,只要雨大一点就会发山洪,四面的山洪裹着山顶上的枣树、柿树和半坡上的谷物,冲了山脚的护田坝,淤了口粮田,一毁到底。那年月人们的活路少,只能打柴、放牧、垫地、垒坝,和穷山恶水死缠烂打,年年月月出大力,还是穷。

1983年,正当年的吴大德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要种树拔穷根,发动村民的话只有一句:谁栽谁有。

起步先造“薪炭林”——当时村民过年炖几斤肉,也只能搂筐树叶和干草。当时全村有10个生产队,人均四分薄地。村里要求每个队拿出最好的一亩地育洋槐。洋槐好活,长得快。

至今吴大德记得当年的规矩,十亩苗圃一年出十万棵苗,一亩山场栽45棵苗,一桶水浇30棵苗;每个树坑深、宽、长分别是一、二、三尺;为保活,每棵苗都要给根裹上泥浆。

当时的黑角村不光穷,还乱——想入党、当村干部的人不少,都是要以“我”划线,以家族定标准。

吴大德不这么干。1984年,黑角村党支部以树划线、定标准:全村1500人,一年人均200棵树的任务,全家按人口总计完成,就是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必须达到250棵,种到300棵列为后备干部。人心大振,上进的指标也不断水涨船高。

大干三年,黑角村的老少挖了30多万个鱼鳞坑,救活了7000多亩荒山。这是打基础的三年。

从1987年到1997年,黑角村主攻果林的扩植和管理,柿树、枣树、核桃成片连方,全村的山绿透了。十年间,全村人均果木达到200多棵,是原来的10倍;种的多、管得好,仅果品一项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过去人们煎熬一年不过二三百块钱。

30多年,黑角村的洋槐、白杨等杂木伐了好几茬,卖原木和板材,随伐随种。家家做饭用煤、液化气,没人砍柴了,树越种越多。这些年果品价格下滑, 收入不如以前了,果树依然茂盛。

山茂林丰,根子就在村两委班子咬定青山不放松——最初“谁栽谁有”合同,在1993年全部经过了司法公证,一百年不变,村集体每年还要核“树”登记;村干部坚持带头植树、管护山林,至今,村里的干部和党员大多是当年的种树先锋。带头人还是吴大德,只是腿有残疾,在山上伤的。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唐县最绿的地方。李东明掰着手指头算:“全县森林覆盖率在20%左右,黑角村在的羊角乡能到45%,而黑角村绝对超过70%。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去年仅公益林就给他们村核定了近3000亩,这笔补助收入对于他们进一步加大森林建设和保护力度,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谁家靠山挣了多少钱,连村会计都说不清。能看到的是,在唐县山区建成的第一个寄宿制小学,正在扩建食堂;几条上山的水泥路每年都盘升一段;卫生所、饮水安全、危房改造、护路坝……公益项目年年有,去年山上又种了100亩薄皮核桃。

年近古稀的吴大德拖着伤腿,带着记者爬上一面坡。天公作美,秋雨晶莹了秋实,丝毫看不出30年前的艰辛。老人重复着说了几遍——“这不光是美丽!”对!这满眼满怀的盎然生机,不是浮光掠影,它承载着30年来的坚韧,凝聚了无数人的心力,蕴涵着最大的公益,绵绵不绝。

推荐阅读:

陕西:神木三年植绿效果明显 上半年造林绿化6.27万亩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二十年绿化纪实

国家政策支持城市绿化 绿化行业还将持续向前

合肥:包河绿化养护用上高科技“武器”

(来源:保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