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10日消息: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一时间“工匠精神”成为高频词语,备受社会关注。
“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敬业、精业、奉献,是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事业奉献的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如果说企事业单位是培养“工匠精神”的职中场所,那么技工院校就是培养“工匠精神”的职前基地。现代技工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职能、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产教结合的重要职责,同时也肩负着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有着“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的重任。
镇江技师学院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从新学期开始就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了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去,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厚植学生的文化技能底蕴,深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
上下联动,创设全方位的“工匠精神”生态环境。
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自然生态和生态文明,激发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的良好心理,另一方面,也能陶冶学生心灵,启发学生美好想象,进而刻苦学习,向“专”与“精”的技术领域攀登。
首先,学院在校门口创设了电子滚动屏,不间断地向学生宣传古今中外的著名工匠故事,让学生有当职业技术人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其次,巧妙布置悬挂式的宣传标语,教学走廊、教室内外、实训室内外、学生宿舍大厅、体育馆内部、校园道路等各个地方,都悬挂着不同内容的“工匠精神”人物图片或励志名言,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生态氛围。
再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与时俱进、激励评比的原则,不断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工匠精神”。如在全院范围内举办“工匠精神”讲座、进行“师德标兵”“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学生”评比等,动员全院师生积极参与,并把活动内容拍成照片,制成宣传画,张贴展示,也通过校园网站平台宣传展示,激励全院师生向身边的优秀人物看齐,向榜样人物学习。
层层深入,创设多层次的“工匠精神”人文环境。
学院对技工院校专业进行了职业化改造,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文化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加强人文教育,渗透“工匠精神”,避免文化技能教育的功利化。
学院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镇江当地的历史文化,将“工匠精神”细化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中去。如组织学生参加成人仪式、入团仪式、班团活动、党知识培训和社会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和努力拼搏的精神,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学会感恩,从而使学生具有拼搏向上的动力和良好的精神素质。
全员参与,创设多渠道的“工匠精神”教育环境。
通过对“工匠精神”精髓系统的把握和理解,镇江技师学院把“工匠精神”视为该校素质教育的灵魂,纳入到全校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中去。
首先,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在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实践实习、课外活动、主题班会等教学环节中加强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学院针对学生们多为初中起点、思维活跃、易受影响的心理行为特点,采用了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工匠精神”教育渗透。除正常的专业课外,进校初期,先对他们进行日常行为、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让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到了二、三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的身心逐渐走向成熟,则侧重学习法制法规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这将有助于他们正确展翅,远离犯罪,定心思考,自我调适。临近毕业阶段,多组织他们接触社会生活,了解各类招聘用工信息,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企业对技工人才的需求。这时候的课程以人际交往、哲学人生、就业创业为主,通过交流和沟通,使学生积累阳光、乐观的情绪,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将来。
其次,以“工匠精神”培育为载体和抓手,倡导全体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互动、合作创新,教学相长。“工匠精神”的培育对象,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全体教职员工。对于所有教师,这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创新的挑战。
再次,利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感悟工匠精神。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工匠精神”培养,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能大师、技术专家、技能培训、技术创新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
古有鲁班、蔡伦、毕昇、黄道婆,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今有高凤林、张全明、顾秋亮,杨杰,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中国制造”,书写了现代科技进步的新篇章。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劳动光荣,技能宝贵。镇江技师学院坚持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为推动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