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13日消息:安顺是一座绿色的城市。
行走安顺,无论是城区或乡镇,处处披绿叠翠。资料显示:2015年,安顺市森林覆盖率达47%,森林面积达639.44万亩,为安顺绿色发展和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9月29日召开的安顺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勾勒出该市山水绿色城市的蓝图,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重点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率达到100%;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安顺市打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系列“组合拳”,为该市绿色发展和绿色城市建设加足后劲。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实施,一个“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宜居宜游型、开放创新型、历史文化型”五型绿色发展城市正越走越近。
黔中大地劲吹绿色发展风
安顺中心城区四面环山,植被完好,这些高大的山体为安顺市构筑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2013年,安顺市启动了城区山体公园建设项目,拟建166座山体公园,实现城区500米见园,新增绿地1600万平方米。如今,这些山体公园已经实现全部绿化,力争在2020年前,完成山体公园建设。城区绿色行动,让市民享有更多的绿地,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
如今,走在安顺大地,处处可感受绿色发展的脉动。安顺市市长曾永涛表示,绿色发展,更需厚植绿色屏障,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推进造林绿化,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生态和扶贫、生态与旅游建设相结合,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有机统一。同时,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从绿色工业、新兴产业、山地旅游业等入手,壮大绿色经济。
根据《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实施意见》,该市将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绿色产业,初步构建具有安顺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绿色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
“厚植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融合,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让绿色成为我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的鲜明亮点和主要特色,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的话掷地有声。
安顺市立足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倾力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脉相承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高度融合,就是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周建琨表示。
绿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同频共振,安顺以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为抓手,围绕“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目标,到2020年,城市空间拓展到220平方公里。加快贵安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拉通主城区至镇宁的城市快速干道,积极推进镇宁融入中心城区组团发展,推动关岭、紫云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围绕“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的建设要求,抓好5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全面推广“1+N”镇村联动模式,继续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N”工程,到2020年,建成100个以上特色美丽乡村。
构建“城在绿中,湖在城中,山环水绕,人行景中”的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实现山水、田园、城镇、乡村、社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迈向绿色发展新时代
如今,安顺正走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道路上,绿色经济正全面加速。
在安顺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启动运营,该项目以城市生活垃圾为原料实现再生能源发电。“垃圾运输过来后直接到我们的卸料大厅,存储3至5天后,经过发酵使热值提高,再在焚烧炉里面经过干燥、燃烧,产生的热量加水后变为蒸汽,然后推动汽轮机发电。”安顺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德武说,企业每日可“吃掉”周边乡镇产生的700吨生活垃圾,每吨垃圾可发电250度。
绿色发展,安顺着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等“四型”绿色产业,以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加快发展山地旅游业、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大数据、大健康、新型建筑建材加快发展。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
同时,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烟、酒、茶、民族医药、特色食品等特色优势轻工业,发展煤电铝一体化产业。进一步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洁净燃煤技术,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重点培育一批百亿元、千亿元以上的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
推荐阅读: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