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做实民生林业 筑牢生态屏障

2016年10月14日 08:57重庆日报盛志信 刘茂娇

大木花谷花田

大木林场

大木林下花园

江东杨梅基地

梨香溪沿岸景色

中国园林网10月14日消息:涪陵是我市重点林业区县,在维护三峡水库水体、库岸稳定和库区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涪陵区按照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不断丰富林业发展内涵,在严守生态红线、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加速培育林业特色产业,加快实施林业重点民生工程,既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又为长江牢牢筑起了绿色生态屏障。

1、加强建设保护

坚守绿水青山

武陵山森林公园、武陵山大裂谷、大木林下花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去涪陵消夏避暑。吸引游客的除了清凉宜人的温度,当然还有涪陵各景区的莽莽林海、绵延青山。而这无疑是涪陵林业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真实写照。

森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林业重要使命。

从2011年起,涪陵区天然林保护从一期转入二期建设。该区累计投入二期建设资金达到9395万元,全区共有136.7万亩林地纳入其中。5年来,新建生态公益林6.1万亩,其中封山育林4.5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方面,到去年底,涪陵区完成第一轮退耕还林57.23万亩,其中耕地退耕还林20.6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6.6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万亩。

涪陵区是我市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启动了以林业植被措施、畜牧措施和水利设施建设为主的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

2014年,涪陵区林业植被工程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治理岩溶面积37.5平方公里和石漠化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狮子流域分别为22.3平方公里、5.5平方公里,吊水岩流域分别为15.2平方公里、5.5平方公里。2015年林业植被工程项目在年底实现开工,治理岩溶面积71.06平方公里,其中武陵山乡石夹沟流域12.32平方公里、白沙沱流域35.77平方公里、荔枝街道小溪流域22.97平方公里,实施林业植被建设工程212.23公顷。2016年,涪陵区计划人工造林3180亩,实现石漠化地区植被的持续修复。

[分页]

“近5年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涪陵区不断加强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提高了7个百分点、达到46%以上,林地面积增加了13万亩、达到近220万亩。”涪陵区林业局局长夏兴文介绍,近5年来,涪陵林业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完成各类营造林100万亩,森林资源管护实现全覆盖,完成各类林业投资9亿元。

2、实施生态修复

构筑生态屏障

涪陵坐拥长江、乌江境内两江四岸岸线全长220公里。因此,加强生态修复,构筑生态屏障,对维护三峡水库水体、库岸稳定和库区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涪陵区以长江、乌江干流滨江百米带四岸山脊,渠溪河、梨香溪两岸20余公里绿地修复为重点,并在茶涪路、涪丰路绿化修复和国道319线乌江段可视范围森林进行造林改造,构筑山水绿带。

从2013年开始,涪陵区在长江和乌江两岸第一层的山脊区域内实施了175水位线100米以内的“滨江生态景观林带”、山顶及600米海拔以上的“山脊生态防护林带”和山腰区域内的“生态产业林带”“三带”的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建设,共造林28.7万亩(其中生态林6.4万亩、经济林22.3万亩),总规模在全市22个任务区县中居第四位,投资超过5亿元,涉及15个乡镇街道和涪陵新城区,以及123个村(居)、国有林场管护站和4万户农户。目前,涪陵区长江两岸森林工程所有造林地块已全部转为三峡后续工作实施的12个生态屏障区及重要支流恢复项目,纳入三峡后续项目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涪陵区还加强了对库区消落带生态植被恢复工作的探索。

三峡水库建成后,涪陵区境内三峡库区消落带涉及长江沿岸等13个乡镇街道,消落带面积5.91万亩。在库区消落带示范推广种植竹柳,能够发挥明显的保持水土、稳定库岸、消减污染的作用。

今年,涪陵区将对蔺市镇消落区的300亩土地进行植被修复,种植适生性、耐水淹特性的表现性状好的竹柳,改善消落区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美化环境。

该项目选定在涪陵区蔺市镇至石沱镇的长江南岸建立一个示范基地,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特殊地点的地理气候特点、土壤条件,在充分考虑竹柳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情况下,先从造林地选择、苗木选择与栽植方法入手进行造林工作;再针对幼林的生长状况进行合理的管护工作,以恢复库区消落带植被。在取得成效后,涪陵区将逐步在全区境内的13个沿江乡镇进行推广,覆盖该区全部消落带面积。

3、发展林业产业

打造绿色银行

近日,“魅力南沱”首届三峡竹海采笋节在涪陵区南沱镇开幕。采笋节上,不仅有现场采笋比赛和鲜笋采购,还有竹文化趣味挑战、特色农产品展销等环节,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不少游客参与。

在南沱镇治坪村,依山傍水的环境造就了优良的竹笋生长环境,该村充分发挥三峡笋业公司笋竹基地优势,大力促进笋竹产业发展,建设起百竹园、三峡竹海广场等景观。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以竹荪、竹蛋、竹燕窝、笋皮、笋粒等原生态食材加工而成的“全笋宴”,还可以用竹笋来烹制米饭、烧肉等新奇健康的竹主题美食。

事实上,治坪村只是涪陵区大力发展笋竹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涪陵区充分发挥当地榨菜产业发达的优势,借助榨菜产业的生产工艺、销售渠道等,大力发展笋竹产业初见成效。

涪陵区委托西南大学编制了全区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托三峡笋业公司、中观农业等龙头企业,建立了3000亩的涪陵区竹产业综合示范园和总规模达4000亩的4个麻竹栽植示范基地。同时,积极探索长江绿化百米生态景观林的树种改造试点,利用政府流转的造林耕地改种笋用竹,试点规模650亩,力争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全区8500亩百米带耕地上全面展开,推动生态产业化,并探索建立长江绿化租地造林政府退出机制。预计到2020年,涪陵区笋竹种植规模将达10万亩、竹笋产量发展达20万吨、笋竹产业产值发展达15亿元的规划目标。

要栽就栽摇钱树,要种就种经济林。除了发展笋竹产业,涪陵区还整合造林补贴资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资金用于油茶产业发展。今年,该区将投入880万元,在青羊镇、龙潭镇、同乐乡、大顺乡、增福乡等核心发展区种植油茶8000亩,继续壮大既有规模,全区油茶规模将达到34000亩。

4、探索“三种模式”

带动致富增收

在发展林业产业过程中,涪陵区探索3种专业合作经营模式来增加林农收入。

一是“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的经营模式。该区组建了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的重庆市涪陵区竹泰笋业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以现金365万元入股,163户林农按土地每亩2000元、折价135万元入股,各持股73%、27%。合作社按每年每亩200元和销售额10%的比例作为农户保底收入,由镇经发办直补到农户,同时每年农民持股分红200余万元,户均获利1.5万元。

二是“土地入股+销售分红”的经营模式。建立“土地入股+销售分红”的清水塘林业股份合作社,按不少于1.2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社员竹笋,并按0.6元/公斤返还合作社作为销售分红。截至目前,该社带动360余户林农种植笋用竹3000亩,今年累计收购销售鲜笋5000余吨,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

三是“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户”经营模式。依托8000亩丰产笋竹基地,以龙头企业三峡笋业公司为主,通过向专业大户和农户提供笋竹生产培训和技术改造服务,对8000亩丰产笋竹基地进行改造并扩建,扶持发展专业大户2户,种植面积均超过1000亩,亩产提高了40余倍、达2吨,同时农民每年在基地采笋、管护等获得劳动收入达2万余元。

此外,涪陵区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油茶示范基地。对规模在500亩以上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贷款贴息、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科技研发等资金扶持,并对均文茶树种植场、涪陵东土坡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涪陵区代华油茶种植股份合作社3个具有亮点的油茶经营主体进行大力扶持,建设成规范化、规模化、良种化的油茶高产示范林基地。

目前,均文茶树种植场在李渡街道山仑村流转土地打造了1000亩油茶示范基地,涪陵东土坡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荔枝街道东丰村栽植的3000亩油茶部分树木已开始开花挂果,涪陵区代华油茶种植股份合作社在同乐乡打造了1万亩的油茶基地。

“发展林业产业既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又是农民脱贫后持续增收、防止返贫的重要支撑。”夏兴文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林业产业扶贫与林业生态扶贫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林业产业,帮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推荐阅读: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重视林业地位

汝阳县召开林业安全生产工作专题会议

山西:我省奖励“造林绿化先进市(局)”“林业生态县”

国家林业局发布全国热带雨林保护五年规划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