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19日消息:说起珠三角,很多人都会说出这样的关键词:城市、工业、人口。事实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扩张,珠三角的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近年来,广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和强力治污等手段,对珠三角进行生态修复,并初见成效。
按照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前重点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广东又肩负了一个新使命:在珠三角建设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制造业基地肩负生态新使命
家住东莞市塘厦镇的黄秋蝉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用儿童推车带着2岁多的宝宝在起伏蜿蜒的大屏障森林公园绿道中漫步。“每周都来三五次,回归森林的感觉太舒服了。”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的城市新中轴线南部,距离地标“小蛮腰”仅3个地铁站。除了供市民休闲,这个城市“绿肾”还兼具调洪蓄涝、污水治理等功能。
包括东莞、广州等地在内的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全球人口最多和面积最大的城市群。然而,人口的高度聚集和城市分布密集,对生态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造成的生态碎片化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正是珠三角地区的生态自觉让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重回大众。近年来,广东通过设置生态红线、强力治理污染和建设森林公园等多种措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今,像大屏障森林公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这样的“绿肺”和“绿肾”在珠三角星罗棋布。
数据显示,两年来,珠三角地区新建森林公园165处、湿地公园69处,重点打造了一批滨水生态景观林带、郊野森林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珠三角全域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50.42%提高到2015年的51.50%。
眼下,珠三角又肩负了一个新的生态使命。今年8月,国家林业局批准珠三角地区为“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要求广东在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上实现率先突破,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
打造“森林城市群”而非“群森林城市”
目前,广州、惠州、珠海等珠三角5市已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广东省政府规划,其余的珠三角4市将力争到2018年前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基本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广东省林业厅厅长陈俊光说,打造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就是依托山脉、水系等大尺度生态空间,一体化推进珠三角全域自然生态修复,恢复山水林田自然生态关系,促进区域生态整体协调发展。
“通过森林、湿地、森林小镇和绿道等修复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实现城市间生态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城市化的无序发展戴上绿色的‘辔头’。”广东省创森办主任林俊钦说,珠三角打造的不是“群森林城市”而是“森林城市群”,未来将构建“两屏、三网、九核、多点”的区域生态保护体系,包括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交通主干道绿色廊道网、绿道网、珠江水系绿色廊道网、城郊森林、城区绿地、城市湿地斑块等。
东莞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徐正球说,打造森林城市群要打破行政区域分割,一体化规划森林绿地体系和绿色生态水网,谋求区域生态效益最大化。例如东莞和广州,要加强跨界水污染治理,把断裂的绿色廊道修补连通。
“壮士断腕”的生态自觉
建森林还是盖房子?取舍之间考验地方政府生态发展决心。
位于东莞市西北部的麻涌镇曾是水网密布的鱼米之乡,然而在工业化进程中却逐渐被蚕食,尤其是位于马滘、华阳等四河的交汇处的华阳湖,曾被100多个禽畜养殖场和数十家电镀、漂染企业包围,河水发黑发臭。
东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环境整治。2013年至今,华阳湖周边共关停或引导退出了54家污染企业。通过生态修复,华阳湖建成了22公里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水上绿道,河涌水质从5类提升至4类,消失多年的麻涌本土麻虾、弹涂鱼等重现华阳湖。今年1月,华阳湖获批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在东莞市,所有的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都是免费开放的。今年国庆节期间,位于东莞和深圳交界处的大屏障森林公园吸引的游客数量达十几万人次。
“大屏障森林公园的前身是国有林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林场自负盈亏,1.8万多亩的原始次生林砍得只剩下不到4000亩。”大屏嶂森林公园管理处副主任许月明说。
1999年,东莞市要求停止营利性森林采伐,对林场封山育林,并每年给林场拨付生态公益林补贴。随后大屏障国有林场后改为大屏障森林公园,并明确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全额由财政拨款。许月明说,这实际上是“政府拿钱买生态”。
十几年前从湖南老家到广东务工的东莞市熠通旅游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的大巴司机候光,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变化:以前,东莞人包车去外省环境好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如今,东莞的森林公园和城市湿地已成为人们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