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19日消息:重庆市江津区四屏镇2014年设镇伊始,重庆市就将其定位为立足江津区四面山5A级景区,发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并以此依托全域“农区变景区”转型发展,帮助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向休闲观光业态拓展、城镇公共服务逐步覆盖,为传统农区转型发展、实现就近城镇化探索新路。
“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
在四屏镇,一直种地谋生的四面村农民邓松靠着“不务正业”在过去4年间,将收入提高了10倍多,过上了小康日子。邓松说,家里10多亩地,以前种地平均每亩年收益不到1000元。
在旅游度假区发展中,邓松成了镇里第一批吃上“旅游饭”的农民,2013年他借钱搞起了农家乐,现在已有客房40多间,年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纯收入40多万元。
“以前四屏就是个传统农区,农民大多靠土地生存。虽然距四面山核心景区仅有短短5公里路程,但就因为交通不便,农民大多和旅游商机‘擦肩而过’。”邓松说,这些年镇里确立以生态旅游发展定位,完善路网规划和功能定位,春季观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赏雪,随着旅游业态日益丰富,吸引了大量旅游休闲的观光客。
短短3年时间,四屏镇新增加乡村农家乐20多家,全镇能同时接待上万名游客。镇里不少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收入多元化。今年夏季,银岩村1社农民陈文平就异常忙碌,单是给风景区餐馆配送烤羊,平均一天就要拉10多头羊,一年下来收入六七万元。
“在过去,传统农业无法承载过多人口,对农业人口有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高峰时期,镇里1.2万多名农民中,有60%外出务工。”四屏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世开说,通过“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旅游经济业态更加完善,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本地就业、创业。最近3年,镇里回流了2000多人,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多业态挖潜激活农业转型之路
传统农区向景区的转型发展,并不是要丢掉农业,而是通过进一步挖掘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多业态发展。
最近几年,四屏镇银岩村凭借毗邻四面山景区的优势,融合一三产业,走上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道路。如今,漫步田间地头,平整的机耕道、交通便道深入果园、菜地、苗圃,沟渠管网纵横交错,一派田园风光。
2015年,农民王长先流转租用了60亩土地,专门种植优质葡萄,并配套发展了葡萄采摘游和农家乐。王长先说,通过组织休闲观光和市民采摘,我们不用再为葡萄找市场,游客就能主动来消费。采摘活动中,平均每天吸引游客400多人次,葡萄销售量达1多万斤,算上休闲观光餐饮收益,总产值超过30万元。
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四屏镇还挖掘区内小型水库生态功能,打造“一库一景”,实现蓄水、生态、休闲等多重功能叠加,实现农业灌区向水利风景区转变。在林业资源的利用上,则通过配套建设登山步道,建成森林旅游路网。
“以前土地没人种,现在大伙儿抢着种。”休闲农业“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四屏镇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多户,土地流转率超过40%。四屏镇在普通散户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通过搭建城市资本下乡的平台,实现了农地与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的规范结合,农民不务农,依然有可观的农业收入。
“农转城”群众融入旅游业发展,享受增值收益
目前,四屏镇配套了完善的医疗、教育、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资源,群众半小时之内就能就近享受完善的城镇待遇。但在一些地方,有些“农转城”的群众并没有搭上旅游发展的快车,甚至还存在被旅游景区“挤出”的问题。
在四屏镇党委书记黄丁看来,伴随着农区向景区的转型过程,如何让更多农民享受旅游业态发展的增值收益,确实有多重途径可以摸索。
例如,四屏镇在“农转城”被征地人员还房的房屋设计规划时,考虑到了旅游接待功能,要求优先满足民宿发展要求,规划多种类型、方便出租的单间房屋。银岩村农民陈文平有150多平方米的安置住房,准备装修之后,搞成家庭旅馆。“我们村海拔1000多米,夏季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单是3个月的避暑季,单个房间的租金就有2000多块钱!”
黄丁介绍,旅游度假区建设不是单纯地发展旅游地产,而是要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仅让出行、就医、就学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还要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和消费需求,使本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共享转型发展的成果。最近,四面山兴起的山地漂流项目,就专门雇了40多个本地劳动力护漂,每月收入将近2000元。
推荐阅读:
(来源: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