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24日消息:历史再次选择这片绿色土地。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标志着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被赋予新的重任,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从生态省到生态文明示范区,再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从未止步,孜孜以求。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共完成植树造林1665万亩,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8%,森林覆盖率从63.10%提高到65.95%,继续领跑全国。此外,福建省在实现GDP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翻番的同时,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五年连降,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硬任务,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干部群众心敞亮,劲倍增。加快建设新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目标,也是发展的强劲引擎。
顶层设计,制度创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
“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前瞻性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作出了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战略抉择。
曾在福建工作过17个年头的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咐福建干部群众:“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多年来,绿色发展的接力赛,福建一直没有停步。
“如果开着宝马住着洋房,但呼吸的是雾霾,喝的是不干净的水,能算是高品质的生活吗?”省委书记尤权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摈弃粗放式的、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既要发展,又要环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以巩固拓展生态环境优势为主线,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省长于伟国对牢牢守住生态环保红线态度坚决。
绿色理念,融入血液。围绕绿色发展,省委、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在全国率先探索环境监管督企向督政转变。
2014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季度环保督查制度,把各设区市突出环境问题纳为省政府季度经济分析会主要内容之一,每季度选择一项突出环境问题进行全省通报,省政府领导现场点评并提出整改要求,省政府督查室跟踪督办,让环保不力的地方官员“脸红冒汗”。
2015年,福建省率先建立环保督察制度,对各设区市污染整治、减排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督察。为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规格力度,今年福建省又率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试行),明确每两年对全省九市一区完成一遍督察,督察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任免重要依据。今年7月以来,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督察组先后在龙岩、泉州、宁德开展督察,截至目前,已查处289家环境违法企业,30多家企业相关负责人涉嫌污染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
2016年1月,福建省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升级为书记、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同时,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
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贯彻落实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的实施意见》,“生态审计”拉开帷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也即将出台,领导干部将面临“史上最严”生态环境损害追责。
越来越多地方官员感受到生态“紧箍咒”带来的压力:近年来,全省9个设区市政府、53个县(市、区)政府负责人先后因减排不力被约谈,7个县(市、区)和1个集团遭区域限批。2015年,环保工作在地方官员绩效考核中的比重由2%提升到10%。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督察组入驻龙岩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督察后,日前首批已有17名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公职人员被问责。
越来越多地区在项目取舍上先看“生态脸色”,对新上的产业和项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损害生态终身追责,绿色发展政绩加分”,正成为新的政绩观。
先行先试,层层落实
生态建设,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先行先试的胆识,也需要有“绿色指挥棒”的机制创新。
传导压力,落实责任。
水是生命之源。福建12条大河水质常年为优,今年上半年,Ⅰ~Ⅲ类水质占比9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3个百分点。
福建河流众多,自成体系,独流入海。保护得好就能够“自清自净”,污染破坏就将“自作自受”。为了让母亲河碧水长流,2014年,福建省开始实施河长制,闽江和九龙江、敖江流域分别由一位副省长担任河长,并确定其为河流保护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包河治水”弥补此前“九龙治水”的制度缺陷,由各级领导担任河长使行政资源的调配更为顺畅,也使治水的保障力度空前提升。
“河长制,有威力更接地气。县政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工作责任状,各乡镇(街道)与包村领导、包村工作队签订工作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闽侯县有关负责人介绍,长久以来,闽侯县生猪养殖污染突出,通过全力实施河长制,受畜禽养殖污染的支流从先前的劣V类全面提升达标。
水质虽好,但不能高枕无忧。2015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版“水十条”,打通治水“大动脉”。2016年,福建省又将流域整治从“动脉”伸向“毛细血管”,小流域整治战役全面打响,并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五年整治计划,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实现小流域水质大变化,全省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分页]政绩考核,绿色导向。
为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福建省今年2月出台《地表水水质考核办法(试行)》,对各县(市、区)实施交界断面水质双月考核制度,并向全社会公示。环境保护好、水质保持好的上游地区将得到更多流域补偿资金,水质不达标且持续恶化则少予或不予补偿,当地政府主要领导还将被约谈,甚至面临限批处罚。
党政同责随着考核政策的出台开始“动真格”。今年6月,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2016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指标,明确了党政环保“大考”各项指标和评分细则。和往年的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相比,新的考核“指挥棒”更注重考核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把地方党委政府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绿色发展纳入考核,分值比例超过整个考核分值一半,从而督促地方官员在发展决策过程中把环保装进脑中,放在心上。
生态执法,持续发力。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自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截至今年6月底,福建省查处违法排污企业2096家,移送公安机关侦办的涉嫌刑事犯罪案件186起。环保部日前公布上半年全国办理新环保法“四个配套办法”和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情况,福建省办理的案件总数位居全国第三,在环保部公布的供各省份学习借鉴的8起典型案例中,福建省有4个案例入选,获环保部通报表扬。
先行先试,福建省各地勇于放开手脚干好环保,积极探索机制体制创新:
厦门市率先探索,对症下药,在“生态优先、底线思维”导引下,从龙头做起,实施“多规合一”,厦门城市建设用地压缩了8.3%,全市近六成面积被纳入生态控制区;
泉州通过“赛水质”,发挥资金、项目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从鼓励和倒逼两个方面入手,吸引各县区投入资金3.32亿元共同参与小流域治理;
大田县成立全省首家生态综合执法局,乡镇配套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分局,并在年底评选“十佳”和“十差”河长,奖优罚劣;
……
富省惠民,绿色发展
八闽大地,从山区到沿海,地理位置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都在朝着实现生产发展、民生改善、生态良好这一平衡发展的方向,探寻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之路。
位于安溪县的弘桥智谷(泉州)电商产业园,每天有大量的商品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过去是一个处处是崩岗、天天是粉尘的石材加工区。石材开采和加工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让当地山岩裸露,粉尘漫天,废水横流,溪流成了“牛奶河”。2011年,安溪下定决心,率先在全省实现石材行业退出。
短期阵痛为腾笼换鸟赢得空间,石材业退出,换来电商业崛起。安溪县瞄准耗用资源小,产出价值高,拉动能力强的电商产业,引入弘桥智谷,很快将发展包袱变为转型优势。去年,电商基地实现日均发货量10万多单,日销售额600多万元。这个曾经的“污染源”如今已蜕变为福建最大的电商产业园区。
同一道题目,并非只有一个解法。每年近300万吨的废弃碎石、石粉污染威胁,过去一度让南安人寝食难安。面对发展带来的问题,南安做起循环经济文章,通过技术创新不但能把边角料“吃干榨尽”,还通过与文创结合,把下脚料变身艺术品,每平方米最高卖到3万元。
南安不再“难安”,说明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有生态文明。
八闽各地正在用精彩的故事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正转化为吸引新兴产业、高端人才、项目资金的强大磁场。
南平市近3年没有新批一个矿产开发项目,没有新上一个重化工项目,而是利用生态优势发展旅游养生、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连续4年居全省前三;因水质洁净、空气清新,闽江上游的顺昌县引来著名玻璃面板生产商欧浦登生产基地的落户,目前,全球80%的苹果手机、电脑触摸屏基板生产于此;森林覆盖率高达79.7%的武平县吸引了总投资5亿美元的正德光电产业园落户,带动一大批高新技术投资项目的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园横空出世……
金秋时节,秋粮进入收割季。与往年不同的是,许多浦城农户在稻谷收割前十几天,就开始往田里撒播紫云英种子。紫云英是一种冬种绿肥,这样做为的是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达到少用化肥的目的,让产出的大米口感更好,卖出好价钱。 一名农业局干部告诉记者,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市场青睐,县里通过推广“绿色增长”的水稻增产模式来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鼓励农民多种粮,种生态粮,种粮效益自然就上去了,让广大农户分享好山好水好空气带来的生态红利。
生态建设,砥砺前行。八闽大地绿意盎然,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蔚然成风,福建省在建设新福建的征途上必将行稳致远。
推荐阅读: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