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11日消息:所到之处,总有天蓝、水绿、山青。这是笔者近日在全国十强县长沙县看到的景色。然而,由于工业发展,这里也曾经遭遇烟雾呛人、污水横流的困惑。
2004年,长沙县获批国家生态县建设示范区,开始了生态建设新的征程。如今10年过去了,长沙县的国家生态县建设日前顺利通过了相关考核评估:长沙县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建18座污水处理厂, 集镇与村落污水处理全覆盖
“污水处理厂运行后,胭脂港变得清澈,河边成为居民休憩放松的好去处。”村民胡美华说。与黄兴镇比邻的春华镇胭脂港河边,每天傍晚都有不少居民来跳广场舞。
氨氮浓度为1.53毫克/升,化学需氧量浓度为14.1毫克/升……这是黄兴镇污水处理厂综合控制中心的显示屏上滚动着乡镇污水处理厂排水口的监测结果。镇上居民每日产生的6000多吨污水,在此经过处理,消毒达标后排入浏阳河。
集镇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后,修建三格化粪池成为散居村民处理生活污水的首选。厨房和厕所产生的污水,集中导入厌氧发酵池,将寄生虫和微生物杀灭后,再导入沉降池,降低水体浊度。“既解决了气味难闻的问题,还可以用来浇菜、冲厕所。”村民邓广仪说。
如今,长沙县已建成18座集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3.5万吨,实现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同时,修建三格化粪池5.3万多个,覆盖30%的农户。全县城乡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建设数十处人工湿地,让土壤与水体同时得到净化
从前的福临镇麻林河两岸,分布着大小数十家养猪场。猪粪不仅冲入农田、河流,还渗入土壤。为改造这片被污染的土地,县里利用沿河两岸的滩涂、冷浸田,种植狐尾藻、蓑衣草、水芹等植物,吸附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
“如今,再也不用站在猪粪堆上数钞票了。”看着经过植物吸附净化后的涓涓清流,养殖大户李如意兴奋地说:“前两天,河里还抓到了螃蟹、小鱼。”
在建大型生态湿地的同时,分散的养殖户也在房前屋后建起人工湿地。村民李海军家门前,建有一块占地两亩的人工湿地,连接着附近七八户养猪大户。“经过处理后排出的清水可以养鱼、灌溉农田。”李海军说,“这片湿地解决了我们的心头大患。”
在长沙县,数十处大大小小的人工湿地,悄无声息地修复着这片曾经被污染的土地。
种草封碳,多种低碳途径谋求更好的“两型”生活
位于长沙县跳马镇田心桥村一处坡地上,生长着一大片高六七米的绿色植物。原来,这是中南林业大学教授雷学军通过多年研究,精心培育而成的速生草。因其能高效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雷教授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绿心系列速生碳汇草”。
据介绍,一亩速生草一年的动态“捕碳”总量可达到普通乔木的100到150倍。
科研基地内的“固碳加工流水线”上,刈割下来的速生草被碾碎烘干压缩成型,成为规格一致的标准碳产品,不仅可以做燃料、肥料和化工建材原料,还能直接燃烧发电,代替化石能源。
2014年,依托雷学军发明的技术,长沙县率先启动首个“零碳县”创建工作。
“所谓‘零碳’,并不是说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统筹规划,应用减源增汇、绿色能源替代、碳产品封存、碳交易及生态碳汇补偿等方法,抵消碳源,使碳源与碳汇代数和为零。”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说。
除了通过速生草吸收二氧化碳,长沙县还试点推广“零碳机关”“零碳村庄”“零碳社区”,传递低碳零碳理念。如今,长沙县零碳单位建设如火如荼,纷纷采用各种低碳“妙招”来实现“两型”生活。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