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艾景奖]刘滨谊:风景园林的多学科跨界交叉与协同

2016年11月19日 11:29中国园林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滨谊演讲

《风景园林的多学科跨界交叉与协同》

中国园林网现场报道

中国园林网11月19日消息:

主持人王向荣:下面有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滨谊给我们做报告,题目是风景园林的多学科跨界交叉与协同。

刘滨谊:大家好。当前中国的园林景观可以这么说,面临的任务很多、市场很大。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冲破专业上的心理精神和观念之“墙”?这种心理精神阻碍比实体更大。而要冲破它的话,我认为应该借助于我们的风景园林学科。为此,我讲5点见解。

第一点,看一下风景园林到底能做什么?能做多大?以前花了太多时间研究我们是什么,现在看来,其实研究我们能做什么更为重要!

从学科的高度认识,风景园林应该具有更为远大的目标和更伟大的作用。一是作为大自然的代言人和守护者;二是生态梦的编织人和总导演;三是做人居环境演进的协调人和引领者。在我们接触这么多项目中,接触这么多部门中做到真正关心自然、保护自然的,风景园林是为数不多的行业,其他都是与风景自然有很大矛盾冲突的。我们风景园林不为不言不语的大自然说话,很难有第二个部门为大自然说话,所以风景园林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和守护者。风景园林从来是理想的,从诞生之日起,风景园林就寄托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之梦,风景园林人必须是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我们不做这个生态梦,尽管别的专业也可以说,但是绝对没有我们想得高、想得远,想得大。而且,我们是不是应该做总导演?因为其他的都是支离破碎的、片面的、不全的。最后,要将这些落到实处,实现理想之梦,风景园林就应该做人居环境保护开发营造的总协调人和引领者。

与这些伟大作用和宏大目标大相径庭的恰恰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是国际共有的,当然在中国尤为严重,因此我们把自己束缚住了,我们缺乏高远的眼界........,问题就是我们缺少开放心态,我们把其他的学科专业都拒之门外,生怕他们抢我们的地盘,占了我们的利益。因为我们陈规,墨守着各种各样的陈规,我们的思想是固化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改革,我们首先需要观念上、心态上的改革,需要有危机意识。这种切身感受与我是非常强烈,尤其要有危机意识,尽管风景园林成了一级学科,但是,如果你不行,十年八年之后还是会回去的。关键是肯不肯改变的问题,这是关系风景园林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风景园林不担当,有别的专业担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寻找突破口,需要风景园林从学科到专业、行业的交叉跨界协同。

第二点,我想从学科本身的理论加以探讨。风景园林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风景园林学科本质就是交叉、跨界、协同的。因为风景园林学科的知识体系是由当今世界全域学科的基础性知识系统组成的,其知识体系交叉跨界协同了各方面的综合性科学知识。综合性,恰恰与当今全世界流行的“单一性”科研系统大相径庭,就如前面一位嘉宾Eckart教授提到的,在整个欧盟科研基金申请栏目中找不到风景园林,但恰恰相反,风景园林的知识组成是全域的,全世界为止人类把我们的科学知识的40多个学科进行划分归结到五大类科学知识,研究之后,我认为还可加入第六大类——人类科学知识。我的研究发现,风景园林跟这六大类科学知识都是有关联,都是覆盖的。以往说的风景园林是一门艺术,其实还不止这些,而应该是这六大类:人类、自然、人文、形式、工程、社会。尽管在当今各类评审系统报奖系统中缺少面向综合性学科的栏目,尽管其中几乎找不到风景园林可以直接申报的位置,但是风景园林的事情还是该做什么就要做什么。当然在这方面风景园林很吃亏,因为风景园林是综合性学科、是超前于时代发展的学科、是“一时半会”不被看重的学科。话又说回来,不能拿综合性学科与单一性学科相比,但是,风景园林在第三类形式科学领域,也许有希望做出突破。

如图,围绕风景园林周边有六大科学知识体系,风景园林应该从这些科学知识及其所在学科中吸取营养,这样风景园林学科就会强大,就会是一个迄今为止的真正的综合性学科。不是所有学科都配得上谈综合性学科,而在其中,风景园林是极少数的其中之一。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认识问题,以往我们认识太不足了,尽管20年前我也说了交叉性、综合性,但是没有想到这么丰富。

从从事专业和行业人的能力来说,风景园林人具备了近乎完人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的能力有八项,我又加了第9项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要求风景园林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几乎包含了当今研究显示的一个完人所应具备的9个方面:

(1)口头表达——传达、阐述、表现自身认识、意愿、主张、思想

(2)数学逻辑——数学运算、理性思维、逻辑推理

(3)视 觉空间——视觉空间感觉、感受、认知、想象、创造;

(4)音乐节奏——听觉、听觉感受、韵律;

(5)身体动觉——动态感觉、感受、认知;

(6)自然感知——对于自然的感觉、感受、认知、知识;

(7)内省(自我意识)——冥想、感悟、领悟、豁然、超越自我;

(8)人际交往——与他人交流感觉、认知、思想、合作、共事;

(9)个人专长——结合个体特点积累、练就、养成的特有的感觉、感受、认知、知识。

   9项中,很难找出哪一项与我们风景园林人无关,一个正常的风景园林师都要具备这九项能力。在风景园林实践中,风景园林师九个方面得到了水到渠成的全面发展。在风景园林专业实践中,9方面得到了水到渠成的全面发展,进而使风景园林师在自然、人生、审美、哲学等高深领域的悟性大大提升,从而抵达“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对此,古今中外风景园林大师们无一例外,都是典型的代表也许对于年轻的同行不能体会,但我相信像孟兆祯院士绝对有感触。我觉得从事这个行业太幸福,你的专业人生必将让你成为一个完人。

交叉、跨界、协同的可行性或必然性还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早不谈,今天才谈?因为恰恰是时候了,今天,尤其是中国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的今天,中国政府对于风景园林的高度重视。风景园林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把风景园林升级为一级学科,只有中国这已经表明国家的重视,这是天时。地利,对于风景园林自己本身发展的形式,首先就是有了一级学科,有了跟人家平等合作交流的机会。还有人和,反映在当今的中国风景园林界,大家都在积极地探索,无论是年轻的一代还是年长的前辈们,况且我们不再争吵,这些都为交叉跨界协同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第三点,从历史的大势所趋额看,这个交叉跨界协同不是现在提出来的,而是在风景园林行业开创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现代风景园林以纽约中央公园的实践和奥姆斯特德提出的“Landscape Architect”概念为起点,已经走过了150多个年头。以发源地美国为代表,从中央公园到波士顿翡翠项链,从优美美地、石国家公园到蓝岭山国家公园道路,从1930年代的全国植树造林到60年代席卷全美多行业的环境保护行动,以及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城乡绿道规划建设实践。作为数千年来风景园林发展的延续,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之上,现代风景园林以其广泛巨大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大大超越扩展了历史上的风景园林而发挥出巨大的环境、社会作用。

  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同学们也应该要知道。如果不记人,也要看一些书:《设计结合自然》、《以设计塑造明天》、《人类生态系统设计》。今天广用熟知、遍及各个学科的GIS是风景园林人发明的。这里面尤其讲交叉跨界协同,最典型的是风景园林学科最基础的景观分析领域,在过去60年,多少学科专业,多少专家进行了研究,其中很多既不是规划设计师,也不是风景园林师,他们都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都为“三性”做了铺垫。

发展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我们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更不可崇洋媚外,而是要看到今天中国已发展到这个瓶颈或关键点,中国从最初的城市绿化,这就是三四十年前事,从最初的绿地规划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从城乡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到当前的多规合一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中国现代和未来景观与风景园林实践都必须融入其中,必须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多行业的合作协同、多部门的操作协调。

第四点,如何营造风景园林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跨界协同平台。我想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先不要指望跨界,协同,至少有交叉。刚才说的六大学科群有交叉。第二个层面,我们要以人居环境学为核心。第三个层面是从前沿性与研究做起。

我想以建立以人居环境学为核心的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基础。这里特别要介绍一下,今天前面捐赠的其中一本书,也是今年2016年刚刚出版的,20年,2000人的研究成果。像这个研究本身是多学科的,最多的时候全校十几个学院20多个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都生来选,共同做作业。这本书的内容除了常规的介绍,还有提出一些背景介绍,除了传统常规的建设营造,提出背景和活动的概念,将“一统”、“包揽”的规定设计,“化解”、“扩大”为“背景”、“活动”、“建造”的三元,发现了背景、活动对于建造的重大作用和意义。面向未来人居环境发展,凸显了以保护背景为前提,以活动引导为导向的规划设计。环境与资源已经是困扰世界的两大问题,今天又增加了第三大问题,就是生态。我们人居背景是将三者综合考虑起来的。而活动不是简单的说文化不行,感觉不行了,而从几个方面讲,从感受和行为方式、文化等方面。

人居环境学科专业研究与实践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单一建设走向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的共进,到走向三位一体。

在这本书里面有详细的扩展研究,从扩展中可以看出我们需要多学科。反过来说风景园林管这么多事,现实就是这样的。

走向学科交叉的,首先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者在一起交叉,我觉的是很现实的。至少从人居环境学科群来看待这个问题,应该不只是三位一体,应该是多位一体的。比如营造部分,就有土木工程、心理学、社会学等等。与前面说的六大类,多门学科群的交叉,在这里只是列了局部,不全。

最后,第五点,学科交叉不是空谈理论,恰恰是从实践中逼出来的。最近两三年连续承担了包括现在手上正在承担几个大项目,把自己推到这个位置上,以前风景园林就给人家做城市公园、滨水场地,再大一点做绿地系统、风景名胜,现在不一样了,一个城市设计投资几十亿,包括市政、环保、水利、交通等等,由我们做总牵头。在这样一个实践中,风景园林的交叉跨界协同是必然的。

讲座之后,欢迎大家看看我的展板,比如城市设计是持续15年得成功案例,比如滨水景观、传统风景园林的规划,还有西域旅游开发,还有更大空间的人居环境建设。我们2010年开始,计划有一个一百年的上海绿洲计划,其实我们还有更为长远的计划。我们以2010年的基点,过一千年,就不相信不能把黄土高原弄绿。还有最前沿的研究,都是需要多学科交叉的。

作为结论,景观,基于无处不在的广泛影响,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各处,透过视线,透过五官的感受,景观、风景、园林为人类带来的是生命的多重作用和意义。应对中国新时期新常态发展,中国风景园林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瓶颈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为此,首先在学科导向上,迫切需要观念的突变、重心的转移、认识的提升。

从现代学科的角度,认清风景园林学科的特性和应有的担当,传统的学科如果算是第二代的话,第三代的学科就是所谓多学科综合融合学科,就是吴良镛先生曾经设想的。看得更远一些,风景园林学科就是非常综合的学科,属于综合了六大领域的学科群的一个超级学科。通过这样的认识和提升,全面充分发挥现代风景园林作用,这是一级学科后中国风景园林人的使命,作为在本学科行业中理应最具前瞻前性的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引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开路先锋。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