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生泉: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建设

2016年11月20日 11:30中国园林网

主持人陆伟宏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演讲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演讲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演讲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建设》

中国园林网现场报道

中国园林网11月20日消息:陆伟宏主持人:谢谢金老师,金老师在十几年前在景观水生态方面非常有名,我记得十几年前就带队参加他在杭州非常成功的一个居住区的案例,刚才他给我们分享的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水景观和水生态一定要平衡和共生,这也是每一个景观作品想要达到得成功目标。第二个是要打破海绵城市里面的围墙,一定要多元化,综合化的来治理水景观的问题。接下来有请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物与科学学院副院长车生泉,他给我们带来一个大家关注,并且耳熟能详的话题。

车生泉:非常感谢龚秘书长的邀请。我的演讲题目是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建设与管理的思考,我们知道海绵城市实施的落脚点主要是落在绿化和绿地这个体系里,海绵城市的发展实施过程中,很多相关的部门和利益相关方有很多争议,比如说我们园林部门,觉得我们不能承担城市所有海绵雨水排放或者是治理的功能,因为园林还有很多的景观、生态、社会文化的东西。

我们看一下联合国公布的《巴黎协定》就提出,水的建设是低碳建设一个非常核心的内容之一。这几年来,我们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有很多的提法和叫法,比如我们叫生态城市,全世界也有很多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联合国、欧盟,还有很多的大学,北美都有关于生态城市发展的不同导向指标。宜居城市,联合国的。我们现在又在提可持续城市,可持续城市是很早就提了,我们要让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些内容都是综合战略导向。同时,我们国家像最近提的园林城市,将近20年了,生态园林城市,气侯适应性城市,海绵城市,我们对城市的理解都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在谈。无论是宜居还是可持续的都是平衡。生态的本质是平衡,在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管理中,这个是我们最本质的追求。为什么要做海绵城市?也是追求水的平衡。

从生态治理的角度来讲,刚才两位专家在谈环境的问题,我们这样理解它,从源头的控制到过程的管制,到末端的修复,我们海绵城市包括了这三个内容,从源头我们要降低环境的浪费,通过过程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污染负荷,末端是修复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

气侯适应性城市,已经在欧盟地区讲了10年的时间,问题发生了很多,我们国家也是一样,比如今年厦门大的台风,把我们的很多树都连根拔起。这个非常重要。最近,我们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现在初步结果还没有出来。

麦克哥本哈根对气侯适应型城市的研究(PPT)我们希望未来70年气温升高是控制在2度,我们说气侯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有七个方面,跟我们相关有交通、健康还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影响都是非常巨大。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总结了一下和海绵城市相关的国际的一些关于海绵城市的理论,比如美国的BPMs,最直接和我们相关的是GI。为什么叫海绵城市?因为LID比较专业,叫海绵城市老百姓比较好理解。

在座的有很多学者、官员,我们也很脸红,所有这些理论体系祖国也提出来了,我们国家在资金,在环境、生态、园林领域学术创新还没有,我们都是用人家的观点,人家实践了以后我们拿来用,这个跟我们发展现状有关系,城市发展太快,大家都忙着实践,没有思考实践,现在我们要去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是英国的SUDs,可持续排水系统。澳大利亚WSUD水敏感性设计,为什么英国会有SUDs,澳大利亚是SUD,是基于国家现状提出来的。他们遇到的问题英国和澳大利亚也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情况也不一样,我们国家的问题是更复杂,我们是全世界气侯类型和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国家,我们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们经历了不同的气侯类型和地貌类型。所以海绵城市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有争议,是不是有一些地方不用搞海绵城市。我们国外的概念我们不能随便乱套,因为我们的问题更多样化。

我们怎么解决,这个是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2014年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我们增加值不大于15%,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开发前开发后,我们在上海讲海绵城市,上海不太积极,因为觉得上海海绵比较薄,地下水很高,80公分1米,本来水就下不去,为什么要做海绵城市,自己和自己比径流量的增加不大于15%,每个城市都可以做定向开发。很多同志讲今年做了很多海绵城市的试点,武汉、厦门照样有洪水,照样爆发大的洪涝灾害,其实这个是误解,海绵城市不是为了解决城市洪涝,而是降低人类开发对自然的影响。大家这样去理解的话就没有那么多不理解和争论。

降低人类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对自然和水的影响。在这个情况下,我们也不要过渡的夸张海绵城市的作用,它是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手段而已。它为了维持我们人居环境的安全,我们还要采取措施,防止洪涝的灾害能力,人类发展过程中,一开始我们人类居住的选址就选择在不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方,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蔓延,几乎所有的能住的空间都住满人了,这样的地方本来就处于洪涝灾害发生区,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措施。

如果直接把雨水直接到引到地下水,可能会产生地下水的二次污染问题。当然,我们说生物有降解功能,但是有一些降解不了。这个都需要解决。

我们看到国外的海绵城市设施,它主要是在社区层面做得比较多。我建议我们的城市尤其是厦门从社区出发,大的市政道路我觉得还是相对来说要慎重。

上海,我们做了一些工作。这个是上海的降雨情况,市中心降水量明显大于郊区,这个分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上海雨岛效应比较大。上海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各种绿地到底能不能吸纳或者是接受海绵城市的设施的量有多少,要做两个东西的研究,一个是目前不同类型的绿地下面,它的土壤的渗透能力到底怎么样,这个比较难回答。第二个问题,植被类型里面,环境吸收能力怎么样。我们要做一个调查,我们做得还是比较细致,这个是去年夏季完成的,我们不它分成不同的绿地类型,每个类型我们做了典型的样定。它有一个软件模拟的系统,还有可以实现我们当地的一些环境的条件的控制,当然这个系统我们做一些参数的设置。

这个是径流情况分析,我们从郊区到远郊区,近郊到市中心的差异,这个是我们对径流系数的模拟。上海的降雨情况和降雨变化,我们看到一个数据比较明显,近三十年,以三十年为尺度的话,这个雨量增加了11%,就是降雨的情况在上海还是越来越大。当然这跟城市化也有直接关系,这个是我们做的土壤有机质的分析,我们主要是看土壤的渗透率怎么样。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值,我们要根本这些指数来做判断。后期的目标值和前期设施开发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统一的算法。

另外,我们对树冠也进行了研究,不同植物,不同植物的类型也会产生不同的节流能力,这些节流能力在城市植物对2.5的影响,也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对上海做了一些指标性的保护,现在上海也做了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技术导则,现在不叫标准,绿地主要是我们来提供。

我们也在上海做了示范工程,都建好了。这个是我们以前做的一个研究和示范(PPT)海绵城市技术出来以后做的,这个2014年已经建完了。这个是效果(PPT)。

我谈几点想法:第一个城市绿化部门对海绵城市被动应对的多一些,主动适应或者是主动去对应的少了一些。我建议城市应该是从公园生态系统这个角度来进行相关的实践和研究,包括地上地下,动植物的适应。我们地下的土壤的结构,还有生态多样性都忽略了,我们通过海绵城市这样一个东风,我们可以把地下包括地形的设计,包括景观的水体的设计都可以更好的优化它的生态化。对上海来讲,上海地下土壤渗透率比较低,有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园林土壤管理。第二个是海绵水体与雨水花园管理。第三个是自然化地被取代单一灌木地被。我们最近完成了一项调查,对上海的主要数目根系的分布,我们做的一些调研和分析,主要是研究我们的科学性做的探索。

第二个是气侯适应性绿地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这个非常重要,城市三十年为一次,上海韩书记就说过个,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最少需要20年时间,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就是20年,一个城市放在30年就是一个尺度,气侯变化对我们影响非常巨大,我们要主动的去研究和适应我们的设施,去应对气侯变化的问题,比如高温,台风,雨洪,这里面都会出现不确定性的变化。对一个城市来进,热岛雨岛,大气污染,这里还涉及到城市健康问题。包括一些传染病或者是疾病的爆发。我们现在讲园林已经不仅仅是公园了,我们希望这个领域跟城市绿地和自然保护甚至城市的废气地修护都有关系,现在城市风景园林已经发展到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系。气侯变化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影响。大数据对海绵城市包括气侯变化的管控,以及人的行为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也是我们这个领域必须要开拓和研究的,这一块我们的研究性相对来说,进入的更少,主要是城市规划的研究,我们城市自然灾害的影响通过大数据的分析,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监控,城市气候的变化,形成了很好的预警和预测,还有管控政策,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个,和我们海绵城市非常相关的就是“水敏感型”植物群落,我们再去看海绵城市实施的时候,有一些实施的话,植物长得不好,这也是我们园林界的同志来构建海绵城市当中的一些问题,觉得这个植物发挥效应比较低,景观性不好,我们作为园林的同行应该去做一些水敏感型的开发,怎么开发类似于水敏感型植物群落,具有海绵城市的功能,又有很好的景观,休闲和生物的价值。我觉得海绵城市来了以后,这给我们很多的机会,让我们去做一些研究和实践,去做创新的工作。事情来了我们不能被动的接受,我们要主动的去抵抗。

这个是我们根据水敏感型作的分析务(PPT)我们一个硕士生做了一些研究,也有价值。我们可以基于这个思路在各领域进行考虑,这样我们园林工程和园林建设才会源源不断的引导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才能实现我们学科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

本稿为大会速记稿,未经作者确认,难免错漏之处,敬请谅解。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