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华:海绵城市生态经济

2016年11月20日 12:35中国园林网

上海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敏华演讲

《海绵城市生态经济》

上海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敏华演讲

《海绵城市生态经济》

上海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敏华演讲

《海绵城市生态经济》

上海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敏华演讲

《海绵城市生态经济》

主持人陆伟宏

中国园林网现场报道

中国园林网11月20日消息:陆伟宏主持人:白总开头的时候有一个论点很鲜明的,行业发展确实要因势发展,从通俗的语言,唐教授说的靠水吃饭,这是很有同感,所以我们一定要跟水务和水利紧密的结合。另外,我们也要在大背景下找到我们合适的地位,比如说在西南四川做项目,本身自然条件水利很优越,有一次在重庆的潼南,有部分的建设领导说金博士下面有一块雅地刻着明朝时的洪水位已经超过现在造楼的两三层,这几年还淹掉一些广场。说明现在的水利管理模式越来越好,我们的海绵基本上用不着什么海绵,直接是临水的。我们到现场一看完全不是这样。跟各个部门协调是后门很重要的课题,接下来有请一位嘉宾是上海水务规划设计院的赵敏华,由他来探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水生态的经济。

赵敏华:我是上海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我是学水利的来到风景园林也是班门弄斧,反过来也说明景观园林专业大气,他们主动跟水接轨。

关于海绵城市太热了,刚才白总和车教授也讲了,我就从30个城市,19个出现内涝,大家议论纷纷,说试点是不是失败了,这还是经济周刊上的一篇文章,还是拿武汉说事。就在前天在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大会上,我也去讲了海绵城市,跟今天的题目一样。我以这句话开头的,海绵城市不难,不贵,但是有限,海绵城市不能包打天下。第二个是工法应该更多是自然工法,让自然做工,第三是条件受限。一定要考虑气侯、降雨、地形地貌、土壤,就是成教授讲的因天因地制宜。

关于海绵城市是不是适用于相关的城市,也有很多的争论,我引用去年美国LID年会上的一个LOGO就是LID适用于所有的气侯和土壤,我深表同意。比方说白总就是全过程负责主导西宁海绵城市从申报到规划到建设到管理,我也是参与了部分的工作。

因为时间关系就直接切入,我还是拿俞总监的海绵城市关系,就是说10%的城市海绵就可以解决内涝,10%够了吗,大家有很多的争论,特别是水利专业的说这显然不够。但是我理解俞总监的意思,所以我做了很多的解释。

第一个我认为10%的城市海绵城市能够控制50毫米将已经非常不简单了。上海30年的降雨量,海绵城市就是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各个专业,各个部门的协作。简单看这个表格就是年径流控制率是降雨控制,不是径流控制,这是一个误区。如果我们控制了18毫米的降水就可以控制70%,这是上海,南方和北方完全不一样,如果在广州可能要控制85%降雨要50毫米,在上海如果控制50,90%的降雨就被控制了,其实大部分都是小雨,50毫米以上就是暴雨,一年只有两三场,所以90%的量被控制住了。这就是它的次数,暴雨次数超过50毫米很少,超过18毫米的次数还是比较多的。如果是50毫米的降雨,控制了98%的场次,那面源污染几乎完全控制了。可以说上海城区的河道就基本不发臭了,因为上海的点源也差不多了。苏州河初期雨水的溢流量,上海只有控制50毫米,稍微大一点的雨,10毫米和20毫米的降雨就淹了。上海的面源污染,初期雨水占了70%,因为上海的点源,就是上海的污水处理在2014年就达到70%,现在主要的污染就是面源。

自然自量蓄排水,去年开始我们就预测,河网的水位降下来20多公分,整个排放一亿方的水,这是大海绵的作用,对内涝来说主要是这个作用。因为上海现在除涝的标准是20年一遇24小时,小海绵消纳50毫米以后,剩下就是10%的河网。水位就升高1.5米,50毫米为它打下非常好的基础。

再回到10%的海绵,我拿两个案例说明一下,一个是镇江,一个是温岭。先说镇江,在去年海绵城市试点它是唯一一个全部是老城区改造的,它也是碰到污染的问题,面源污染的问题。最后一个结论,减排和提标要分开,地上和地下要结合。后来一个位教授就做金山湖地区3.8公里的生态排水防涝和面源污染示范,江二社区是需要开始生态排水排涝和面源污染控制的处理。

还有一个重点是风险管理的调度,预先从长江口水往外排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上海的河网就是我们最大的海绵,在郊区保留得很好,市政府的河道已经填了不少,现在的河面率还有10%,这是非常好的。水位调蓄1恩米库容6亿,这就是最大的海绵。

镇江试点区的范围全部是老城区改造的,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这边是老城区有河流,北边是金山区,下雨的水平泵站排出来都是黑水,居民投诉很多。金山湖地区的3.8公里的项目,开始做江二社区,先是做停车场的改造,去年5月29号一场暴雨就是在它的北边泡汤了,为什么泡汤,因为这是处于低洼地方,非常容易积水。但是我们改造好的生态停车场一点水都没有,都渗下去了。

从去年5月份以后,下半年就要开始考虑居民区里面的改造,这是最难啃的,具体的利用方式就是断截。我是7月12号去评审金山湖3.8公里的排涝的示范项目,我3月9号去的时候树还堆在那,后来经济协调之后做好了,各方面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再往里面走就是两边的道路和活动场地的改造,道路其实还是不透水的,我们没必要所有都做成透水。居民的报箱也改造了,东方卫视报道的就是说用最简单的水纹透水砖直接铺在砾石上,总造价只有200块,而且维护保养非常的方便,透水效果也非常不错。在进入两栋房子中后,3月9号去的时候是一个一个坑,树也不让种上去,居民没有场地,电动车就停在过道上,甚至居民要求给他一点活动的场地。我们跟改造前相比,改造前的绿化还是很好的,现在绿化还没有长好。我们海绵城市是不是需要挖这么多坑,我也做了一个分析,这是雨水花园总的面积是500多,原来是900多,占两栋房子之间的60%的场地面积。总的面积是占了整个场地面积的22%,所以就不是10%的海绵,而是22%的海绵。这里面就有配置的关系,因为它是报江苏省和住建部的课题,在搞课题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指标,希望能够做到30年一语不外排,但这是不可能的。正好他的试验也成为我讲课的内容,这也是一个教训,难怪居民把树推倒了。

江二社区LID改造效果,这是无人机拍的照片,非常漂亮,显然从绿化效果来说,跟改造前还差很大,绿化长起来还要好几年的时间。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化选择是最大的问题。我拿几个时间点,9月2号稀稀拉拉的植物,什么暴露出来居民把芋头种上去了。7月10号去稍微好一点了。今年7月份整个长江流域的暴雨,7月1号的九点,雨水花园积了很多水,但是到了11点,水全部渗下去了。监测非常的重要,数据马上可以看上去,从5月份到7月6号,在7月1号之前都没有测到流量,全部消纳了,一直到7月2号才有出流,这也跟土壤有关系。我们甚至用模型测算了,模型算出来都没有实测的好,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可能还有一个测向的渗透。土壤包括前期降雨等等都要做很多研究工作,这是7月8号去的现场看看监测的仪器怎么样了,它就是用无线的在线监测。从监测来说,22%的海绵大概是117毫米,也证明10%的海绵可以海纳50%的降雨。北侧居民纷纷要求要改造,因为一是不积水了,二是环境美了,三是苍蝇蚊子少了,四是车位多了。这是我前两天找到的照片,把原来的高凸部位推平,车子就可以停上去了。这也是因地制宜的问题。

回到上海,现在都在讲上海三高一低,这是水务局领导的PPT,所谓哪三高,就是地下水位高,土地利用地,不透水面积高,土壤入渗率低。上海市城市绿地土壤稳定入渗速率频率分布,较慢的占了40.5%。我可以把十倍用地的面积导到一倍的绿地里,可以让它下渗,50毫米基本可以满足。还有上海的土壤,看上海土壤的分布,土壤也是随着历史的改变而来的,基本上是上海长江泥沙的堆积和围垦来的的,但是在中心区摆设的是人工改变的。我有一个观点,城市化以后都把它改变掉了,但是现在是不是要还历史的欠帐,不要大拆大建,只要10%。

关于地下水位高的问题,我还是拿镇江说,镇江其实也面临这个问题。金山湖的水位,但是里边还是低的,其实跟上海一样,也是地面比外面水位低,可能比上海更严重。这是7月6号水位渗到7.5米,但是土壤也可以吸纳,也可以入渗,我们不能光讲概念,说上海就是三高一低,还是应该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方,在前期教育和后期教育,土壤总归可以蓄水。上海要挖上去1米多才可以见到水,1米多其实就是海绵。上海市数字高程图,地面高程,平均不到4米,其实比长水位2.7买还要高一点。

上海海绵城市的专项规划也是刚刚评审,现在在公示中,近期的建设是放在这个地方,刚刚白总也提到,根据国务院的75号稳健的要求要求70%的降雨就地消化,而且2020是70%以上,2030年要达到80%以上。上海的城建区算一千平方公里,如果20%还是200平米,如果到2030年到80%,就是800平方公里。那800平方公里做成海绵,怎么做。第二个,什么是成海绵,现在上海只能放在郊区,郊区的面积占了百分之八九十。真正要做海绵的,海绵城市的主战场应该在市区,面积加起来只有36平方公里,正好是一个零点。我认为海绵城市的主战场应该就是城区,而且是中心城区,老城区。因为海绵城市就是城市,就是要解决小雨不积水,大语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导有缓解,特别是水体不黑臭,热导有缓解。我们怎么认识海绵城市,就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不是简单的几个指标,可以做到处处海绵。

再说市区,海绵主要的要素一个是水系,一个是绿地。很遗憾,上海中心城区的水系,黄埔江占了3%,其他河道也只有3%,在郊区是10%。外环内面积664平方公里,公园道路公共绿地48平方公里,下凹33%,消纳160平方公里。除了公共绿地以外,还有小区绿地,这是上海海绵城市技术标准的监测,小区也要用断接的技术。我拿一个图案说一下,绿化中还是有一定的比例,比方说小区绿地率是35%,集中绿地是15%,下凹式绿地是20%,就算是3%,如果把周边十几倍的雨水消纳进去,也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海绵城市就是靠这些东西,西部的累积起来。

再回到内环下的公共绿地,内环内面积114平米,公园道路绿地6.7平方公里,绿地面积占5.8%。很遗憾,人民公园延安路位置的绿地都是土出来的。就拿徐家汇绿地公园说,原来了大中华橡胶厂拆了搞绿地,这个地方是10万,一个平方可以做三个平方,容积率3%,这块绿地的价值有是200亿。在徐家汇公园中,也做了汇金湖4500平方米,上海在170多年前所未徐家汇就是三条河道交汇的地方,因为城市化都被挖掉了。绿地的面积基本上是进汇金湖了,但是大陆的雨水没有进去。我们的绿地没有起到汇聚雨水,净化生态的功能。其实早在2013年的3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见中,就把绿地的功能提升到生态园林,所谓生态基础设施。其实绿地的功能特别是城市绿地应该作为生态基础设施。其实36号文就要求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功能。

本来水是生产者,现在变成消费者,而且还是水的消费大户。成教授的实践经验非常的重要,他做了一条路,绿化景观效果非常好,植物长得非常好,就是用绿地的水浇灌。而且做了一个对比,他对排涝也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是一个断面的设计图,我觉得还是做得有点过头了,其实完全可以用自然的方法,西咸新区,原来树都是有的,就是下面的土壤挖掉,树不动,而且景观效果也很好。当然他里面有很多的细节,因为道路还是比较脏的。

海绵城市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和不断完善。这个是杭州城市协会,我们在11月5日我去杭州还给陈老师评了一个奖。

汇金湖,我讲的是水和绿是相符新城的关系,会金湖园林部门在设计的时候,也怕水质不好,搞了一套循环装置,后来为什么没有用,因为进来的雨水都通过绿地过滤了,而且里面生态也做得很好,有管理维护。海绵城市水和绿我有一个观点,水和绿是夫妻关系,以水养绿,以绿净水。

这个就是上海绿地率的指标,新区10%,旧区7%。我们看一下兄弟省市,南宁是60%,厦门是60%。评审会的时候,我跟他们说你们也是从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武汉比较恰当,25%左右,是比较适宜的。

再来讲一下温岭的案例,温岭东部信区,现在浙江省两个县级市作为省试点第一个是温岭,一个是南市,内涝来说,对它不是问题,主要关心的是水质问题。我举一个例子,厂区的海绵城市怎么做,这个是我们设计的时候,场区的雨水不允许直接进入雨水管道,只允许零排。通过绿地过滤再进入到里面。

因为工业厂房它的总用地面积里面建筑面积占得很大,占了55%,因为只有两层。绿地只有15%,就在这么小的绿地面积里面我们怎么做?就是做精细化的设计。这个是用模型,非常清晰的显示出来。6.9%的海绵可以吸纳34毫米,根据浙江温岭的降雨要控制77%,就是34毫米。

刚刚白总也说了,我们国家里面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南方和北京,温岭因为降雨比较大,是1600毫米,这80%的降雨径流就要38.5毫米,上海是26.7毫米,所以不能简单用这个数字。我同意刚刚白总说的,国外就是20到30毫米,它的平均就是20毫米。

温岭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我们也跟他们讨论了。在新区可以,因为它条件好一点,可以适当高一点,77%78%,也做得很困难了。老的县城是72%。关于下沉式绿地面积和透水铺装都要作为可选性指标。透水铺装率太高了,我们看下沉事绿地率已经达到了8.9%,我刚刚说的这个比例1:10的话可以吸纳90%的雨水,透水铺装是自己管自己,已经够了。

最后还是要讲经济的问题,要算帐。费用、效益的探讨,我用了同济大学李田教授的PPT,这个就是鞍山排水系统,在同济的边上,它是老区,排水系统是1.3KM的范围里面的老街,有不同提标改造方式,一个是传统的管道放大,主干管道,也不是全部的管道,它的费用是多少?总的费用是1.55个亿,泵站会更大,因为要全部搬掉,还会有其他的成本,环境成本都没有算进去。如果我们用LID改造,它的成本是多少?渗透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池,这个是造价(PPT)也1.5个亿。如果采用传统改造的话,它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超过我们海绵城市改造的30%,跟国外的比例差不多。

海绵城市不贵,确实不贵,这个是去年镇江上报的,不能把污水厂泵站都放进来,一个平方公里大概1.2泵就够了,在镇江前几年就用出让金里面,每亩地5万元钱来做生态基础设施,我认为这些造价都偏多了(PPT)这个是设计部门做的。

总结: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里面,我用了道德经一慈一俭,人水和谐价值观,天然合一的方法论,绿色海绵,让万物生长。海绵城市二三六。生态的核心是链条和共生,经济本来的意思应该是节约高效。三个自然,我们仔细去读的话有深意在里面,首先要积存,积存了以后,水排光了就谈不上渗透,渗透的目的是为了净化。这就是良性水循环,用一句话就是:节约人工,让自然高效作功。

怎么做到天下先?一个慈,一个俭,我们不断实践和完善,我们可以向世界输出。

最后,我提六个问题跟大家一起来讨论:第一个问题是10恩%的城市海绵解决什么问题?其实我前面也试着回答,但是我开放给大家。第二个是我们做海绵城市的目标?指标?包括近期要到20%,远期要到80%?第三个海绵城市是不是大拆大建,挖地三尺,但是有一些地方确实要大拆大建,土壤很重要。第四个问题是海绵城市贵不贵?五个监测绩效考核?第六个是按效付费?我们生态价值怎么来考核,怎么得到回报,这样才能循环得起来,社会经济的循环这个循环了以后,我们自然的水循环也能实现。

本稿为大会速记稿,未经作者确认,难免错漏之处,敬请谅解。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