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元:古村智慧——梅县桥溪海绵乡村的探索

2016年11月20日 12:42中国园林网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陈伟元演讲

《古村智慧——梅县桥溪海绵乡村的探索》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陈伟元演讲

《古村智慧——梅县桥溪海绵乡村的探索》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陈伟元演讲

《古村智慧——梅县桥溪海绵乡村的探索》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陈伟元演讲

《古村智慧——梅县桥溪海绵乡村的探索》

中国园林网现场报道

中国园林网11月20日消息:陆伟宏主持人:我听过赵总在上海的演讲,这些时间关系有所简略了,同样也提到同济大学是一个内涝大学,如何建设海绵院校,这个概念非常好。赵总我也留意到了尽管时间短,在这几个月里面又有新的内容更新,所以我们对海绵的认识和探索还是要像海绵一样不断的吸纳。我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点,赵总每次拿出来的照片都是在雨天,而且天气非常恶劣,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风景园林的设计师们,我们肯定挑的是美好的天气,所以我们之间这个隐形的围墙是在这里。最后我们请出的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陈伟元。

陈伟元:各位专家大家好!刚才听了以上各位专家的分享,接下来我希望大家放松心情,跟着我用这种旅游、观光的心态,走近我这个案例。我带大家到我们广东梅州客家的桥溪村。它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它坐落在梅州梅县,这个村落的大部分建筑在2002年的时候,就被广东省核定为省级保护单位,在2013年的时候作为景区对游客开放,名为“桥溪古韵,梦里客家”。据说在400多年前,我们明朝失散的皇族为了躲避战乱,费尽千辛万苦到了这里。很多朋友到了这里,通常会到雁南飞去这里住一住,吃一吃。这个村子很小,有心人才会走进来,来这里做什么?我总结了几句跟大家分享:一个是缅怀桥溪的历史,有400多年;第二是感受桥溪的幽静,因为它在一个很小的山谷里;第三是体验桥溪村的农耕生活,它在梅州主要是以农业为主,这里很安静;更重要的,是学习桥溪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我们祖先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比如植物废弃物等利用,在客家这个小村里面,实际上都是利用得非常充分。为了契合今天的主题,我只讲跟水有关的内容。

这个是我们客家围屋,前面是建筑,后面是鱼塘。这个是我们桥溪村的地形,山清水秀,非常适合躲避战乱,并在这里居住。大家可以看到,周边因为都是高山,假如没有人在这里的筑造房子,这些水都是沿着山谷往下冲的。但是,我们的祖先对这里的水作了梳理,大家可以看到,在建筑、在农田、在菜园、果园等地块上面皆有截水沟,这样就防止了暴雨对建筑物与农作物的冲刷。

大家可以在这张图上看到山体,绿地和沟渠,沟渠跟建筑是有关系的,客家建筑后面一定有沟渠,以避免雨水的冲刷,并将水有组织的排走。所以,包括建筑在内的鱼塘、道路和河道,都是我们所说的海绵系统。

真是“山明水秀人风流”,我们客家人都是读书出来的,确实也很多很优秀的人物是客家人,这跟山清水秀是有关系的,只有更茂密的山,才有更干净的水。因为客家地区平地比较少,人们主要的活动区域都在山下,为了生存,人们在比较缓的坡会做菜园、果园、花园等。

包括道路,大家看,现在园林上说的嵌草的铺装,其实这里的道路不需要专门的铺装,草自己就长出来了,这样的道路还能净化水。

客家的建筑是我这次要重点介绍的,客家地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布局,客家人的生存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客家地区多山,建筑基本上是依山而建,后高前低,客家人通过长期与这个地区的自然协调之后,就总结出了这样一种模式,它的水叫不直出,不横出,不后出,不多端出、不穿厅过房,在环绕天井带走楼内污水后,从池塘里出。

这个是客家建筑的图,为什么在建筑后面都会有截水沟,而且多数的建筑后面都是圆形,这个建筑的系统分成内外两套系统,后面为什么是圆的,这跟中国文化有关,天圆地方,后面是高山,水流是比较急的,用圆缓冲了水的冲击,另外也分流了水,建筑里面一套系统,所以是两套系统。

这个是我们客家建筑的排水系统,分了两套,一个是外面的,一个是天然降水,通过屋顶、天井再到半月塘。这是一个系统。

这个剖面图大家可能看得更清楚,跟山结合的地方是截水沟,建筑里面还有排水沟,包括天井等这些都是截水部分。

客家地区雨水非常多,所以用了坡屋顶,这个都有讲究的,还有屋檐,这些都是为了避免雨水对墙面的冲刷。

这个叫化胎,化胎的地面水是能够往下渗,有些客家建筑化胎的地面是不能往下渗,是要排走的,这就体现了祖先的智慧了,它跟地质条件有关,在天气比较炎热的时候,这个调节小气候是比较好的,是会比较凉快。

天井,有讲究。大家看,天井的四角有滴水池,因为四个角都是雨水比较多的地方,所以用比较耐用的材料来承接雨水。铺装有一种是能够渗水的,有一种是不能渗水的,要直接排走的,这跟地质情况有关。

这个是暗沟,这个更体现了祖先的智慧。这个暗沟大家看到,右下角有小乌龟,这个小乌龟是养在排水沟里面,以前排水暗沟的杂物不像城市里面的排水沟杂物能够被挖出来,里面的杂物靠乌龟在里面爬,一个是清沟,一个是生活的垃圾,还有蚊虫在里面,乌龟可以把它吃掉。

这个是水,通过刚才的化胎,天井,暗沟等最后排到半月塘,半月塘和建筑形成一个圆,天圆地方,这个鱼塘有很大的作用,又可以蓄水,可以养鱼,可以灌溉等。我们客家人每年都会对池塘进行清淤,可以用来做房子,也可以用来做肥料,早期种花的泥都是用塘泥。

这个从鱼塘里面多出来的水怎么办?可以流到主渠,主渠将村内所有的建筑都联系起来的,相当于主要的水系统。还有支渠,支渠的水是鱼塘里面流出来水,这些水流经农田、菜地,作为灌溉作用。那些渠的水都是用在泥塘里面,最后的水才是排到这个河道。这个河道没有过多人工的干预,天然就是这样。我们客家人还充分利用河道的水,在河道里面可以洗衣服、洗菜、甚至淘米。这些都用完了怎么处理,大家看,我们也会做水坝,这个水坝有什么用?我们居住为了安全,不会将房子建得很低的地方,都会建在半山腰,包括菜地、农田也会开在半山腰,下游的水、河里的水以前没有水泵的话怎么抽上来?就通过这个水坝,将水蓄起来,将水位抬起来,开一条引水渠,就可以给下游的村庄、菜地、果园等提供灌溉的水。

我们介绍桥溪,主要是谈一下我们海绵城市的做法。海绵乡村探索的意义,在于学习中国古代的理水智慧,作为生存的艺术,可以给当代海绵城市建设以丰富的智慧营养,我们需要向为生存而发明城市和乡村建造智慧的古代建设者学习,通过地形设计和水系梳理,懂得在水中央造城,在城中央造水,以适应洪涝灾害,真正将我们的城市打造成弹性、可利用的海绵,这既是创新,更是回归。

我们希望能够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作力所能及的努力,能够为之奋斗终生,我们的专业就是我们的事业。

本稿为大会速记稿,未经作者确认,难免错漏之处,敬请谅解。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