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纳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华演讲
《本色乡村——发展热度下的冷思考》
北京纳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华演讲
《本色乡村——发展热度下的冷思考》
演讲现场
北京纳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华演讲
《本色乡村——发展热度下的冷思考》
中国园林网现场报道
中国园林网11月20日消息:主持人:谢谢,最后一个演讲嘉宾,在宣传演讲嘉宾之前,我们希望自愿者准备一点白纸给下面的观众,让他们针对巅峰对话提出一些问题,集中交给主持人,这样对话会更有意思。下面有请北京纳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华女士。张华女士在美丽乡村研究这块还是独具特色的,我本人对她的演讲非常的期待。掌声鼓励。
张华: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秘书长的介绍,从事也感谢组委会能给予我们半个小时的时间,时间宝贵。我今天带来的话题是本色乡村下的发展热度下的冷思考。随着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出现,特别是在城市建设速度慢下来的时候,乡村的发展却在不断的升温,在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精准扶贫和旅游扶贫多重语境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乡村中。乡愁、情怀、民宿逐渐成为社会的高频词。
在这样的热度下,作为规划师和设计师有必要对这样的行业现象作出专业的思考,下面我想结合一些在乡村项目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什么才是乡村的本色?这似乎很难简单的概括,在这里首先看一下历史上中国乡村的本来面貌。这是元代赵孟钴《鹊华秋色图》,这是中国700年前中国乡村的写照,这是古人的乡愁。这幅作品,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清代的乡村依旧是生于土地,画面上很难看到人工与自然的界限,可以说使役栖居就是中国乡村的本色。
黔东南,文脉的延续,看到环境的变迁,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时间的痕迹。可以说文脉的延续是中国乡村的本色。
沿着时间的脉络我们还在贵州的山寨看到了很多现象,在明国时期安装的花玻璃,说明在不同设计,不同地域,不管是地主还是农民,大家都有改善条件,追求时尚的愿望。不断净化的现代观也是中国乡村的本色。
江西婺源的皇岭村,不同身份的情感认同。城里人说这个画面承载着乡愁,乡里面说这就是每天过的日子。所以说承载不同身份的情感认同,这就是本色的乡村。
在中国悠久的乡村自治,造就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传统和乡镇规划路径,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乡村的建筑格局都是由当初的乡绅推动而来的,这些人在取得一定社会经济和社会地位后回归家乡,放逐个人的理想和创造力,他们有情怀,有见识,有资金,有能力,很想回家乡干点事。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还是方法。
那时候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生活美学和适用性的体验,是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从目前的专业分工类比,风水先生负责工程的选址,诗画先生负责语言规划,就是写说明。工匠艺人则是负责施工渠道。换句话说,在没有规划师的年代,乡绅的推动,文人画诗洒脱,成就了中国宜居环境。
近百年来,历经千年积淀的美丽乡村遭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的乡村被战争摧毁了,被运动摧毁的文化记忆,之后,残存的乡村本色又在粗放的新农村建设中,大拆大建中毁灭殆尽。
同样是乡村,与没有规划师的年代相比,这样的格局居然是出于当代设计之手,这是城市化模仿的败笔。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古乡古乡的景区化成为一种模式,这是凤凰古城,这里无论是空间的聚落还是软性的风貌似乎都是原滋原味的,但是住在这里的原住民却不那么看,他们说这已经是他们本来的生活了,景区化的乡村大多数原住民已经从老家搬出,原来的原住民往往是享受不到发展的红利。这样的乡村在商家的自拍中接连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原住民与承租户的冲突,这样的乡村已经不是本色的乡村,但是各地极端对抗已经屡见不鲜,显然这是发展机会与发展均衡带来的伤害。
经历多年的不均衡的发展下,乡村从城市获取的不应该是不断的干预,而是众多担当。作为快速发展的先驱,我们城市自身已经出了问题。我们曾经的城市,作为城市的片断每个建筑都饱含这座城市的印象和温度。而今在现在已经辨认这出这是哪个城市,有什么故事,哪里还有儿时的记忆。
我们的城市逐渐的变了,在规模、数量、速度的驱动下,在生活让位于生产的思维下,接连的失误造就了城市的顽疾。比如交通的拥堵、城市的内涝、雾霾的频发,甚至助推了注入起来的灾难,深夜的爆炸,由于城市不再让生活美好了,很多人回到乡村,这也助推了乡村发展的速度。
在过去三十几年里,山水城市的构想已完败于发展速度,当前在乡村发展升温、提速之下,本色乡村,能够得以复兴和实现,我们每个人脑中的乡愁,现在美丽的乡村能否得以保留。值得欣慰的是在诸多社会力量的不断反思和实践中,乡村的发展也逐渐呈现了许多积极的因素,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案例。
浙江定海南洞,生态环境尚可,但是产业偏弱,功能引入成为社区重要的发展目标。社区尝试融入艺术院校的采光,村干部培训,休闲农庄等等新的功能,为了争夺社会的关注,文艺化的路线是许多乡村的发展路径。设计师赋予了很多功能,从提法和形式来看应该是建筑师的手法,对艺术家相比,这里的房屋形式相比要低调内联多,设计上强调空间、功能和材料。这几张可以说是网红,分别是马厩酒店、粮油博物馆、村民活动中心,都被赋于了新的功能。但是有人会问猪圈成餐厅了,那猪怎么办?
太阳公社希望打造理想社区,社区里有城市社园和消费社园,两种社会园互相结对。在这里大人开心,孩子木也开心,小动物们也开心。值得一提地是这里的猪,不但没有失去猪舍,还增加了一些生活空间,阳光草坪,游泳池。
小结一下,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要解决不同的难题,从参与者方面来看,很多人现在做乡村建设,建筑家、艺术家都在做,讲情怀的做,图名利的也做,大家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关注。乡村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但是在三农战略下,乡村规划不能等同于建设规划,一个好的向粗规划,应该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融入地理学科、管理学科、社会学科的思维,也就是说除了传统城市规划和建设学所关注的基础设施、空间、功能、生态、营造技术法,还要关注到更多软性的东西,比如资源比产品,体验与营销,社会与产业等等。因为这些都是复兴本色乡村的基本要素,要求设计师既要通过专业,又要加入更多的现代手法。
下面介绍几个纳墨的案例,湖北的桃源村,2015年我第一次去桃源村,这里虽然是传统村落,但是从地理上讲勉强称之上上资源就是石头和一些树,就是说乡村的空心化。说的空心并不是没有人,人口结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项目启动时我们提出一个观点,乡村的设计不能只是做房子空间和环境,这里更需要一个以农民受益的综合性规划,让漂泊的人回来,在村子里有舒适、有尊严的劳作和生活,这是项目最大的目标。
在实施中,桃源工程是三边工程,生态基础设施的先行推进。处于对乡村本色的追求,我们的景观追求极大的融合了自然环境和生态格局,将道路、地形看作景观元素,融入到大的环境构图中。在设计中充分尊重场地的原有条件,其间的道路、池塘、丛林、树木、院落等等这些都尽量保留了场地原有的状态。
使用野花野草和传统的搭建化砌筑的方式,不断为乡村保留了乡土性,节约了成本,还构成了材料的循环。对设计的材料,很多设计师觉得是低技术。我们也发现在民间长期闲置不流失的传统记忆成了少数匠人掌握的高技术,低技术就是本土材料和简单易操作的技术,并不是每个乡村都有信手拈来的故事。桃源文化就是很含蓄的,就是没有可以称得上资源,关于文脉我们更许多是长久认同下的真实体现,而非简单的符号化的拼贴和复制,在桃源纯粹的本土性成为最时尚的东西。
这是一个北美刊物对我们项目的关注,他们纯粹落在本土性上,其实本土性和国际化并不是矛盾的。就本土性,桃源的建设也有限利用新循环材料,比如钢、玻璃。对于现代性,我们更多体现到功能、服务、舒适度的提升上。生产要素的方面,通过规划在传统的果树种植基础上,结合旅游发展餐饮住宿、会议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桃源的产业冲沟引入了适当的引导和村民的自发效仿成为逐渐循环发展的态势。
为了新旧居民的服务,我们新建改建的民居、戏台、村民中心及客栈、咖啡馆等等。很多设施都是主客共享的,我们通过发展社交功能,追求不同人员的情感追求和利益平衡。
乡村能不能做旅游,反对是旅游会破坏乡村的安宁,侵扰农民的生活。我们的观点是,第一乡村游项目游客爆棚社会需求大,也说明供求不足。第二,可以创造新型的工业机会。第三资源共享的时代,不应回避自发的旅游意愿,要将恰当的分配核设施承载力给予疏导。既可以化解困扰,又可以使农民共享社会发展红利。第四,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设计应立足于风俗风貌的展现上,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真实体现上。
这个项目做了三年多,也很多了一些荣誉,获得一些媒体的关注。
下面的项目关于舟山普陀朱家尖,在我们海岸线上做了六个渔村,这样的旅游海岛,各个渔村不可避免出现游客的涌入,我们借助文化的微差,结合旅游+的思路打造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叫做最美湾村海岸游。
著名的樟州村,这里至今住了渔民,保持传统的渔业生产。我们给村子画了像,我们迹象中改造后的樟州村,有点像一种名片了。我们在规划中按照生活和生产两条脉络,创建了节点,构建了体验社区。在乡村发展中最容易被社会遗忘的往往是最珍贵的东西,村里面的旧船厂,村干部觉得是个累赘,我们经过改造可以形成主体性的消费场所。村镇的旧礼堂也恢复了文化属性。火爆的鱼市场成为游客体现的延伸。休闲乡镇被全面激活了。
桃源和樟州村的实践,可以概括成两个词:保护和活化。
通过前面若干的一案例可以看出本本色乡村的硬件不是城市方法的套用,不是旅游区的效仿,也不是靠情怀近建几座咖啡馆就成功了,乡村的主体是农民,不是游客,不是外来资本,也不是创客和设计师,这就决定了本色乡村的营建必须是确保农民受益的大前提下的自我约束行为。在这样的约束下,设计师必然要冷静的思考这样一些词语。总之关注通过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乡村设计师的本分。
最后总结一下,关于本色乡村我们会从诗意栖居的浪漫主义色彩中,从不同村子的情感认同中归纳出理性的本质,那就是广义上的乡村可持续。大设计格局下的可持续思维,举行了本色乡村的设计实践必然涵盖以下五方面的关键: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的提升与服务功能的完善,强调生态基础设施先行。
二是协调形式与功能,空间与时间的优先关系,注重低技术应用材料的有序循环。
三是提倡生产生活方式的完整延续与真实性。强调乡村的自主发展。
四是关注文化混搭,以及有机融合,追求不同群体新的认同。
五是理清乡村是谁的家园,谁来受益。
我的演讲到特结束,谢谢大家。
本稿为大会速记稿,未经作者确认,难免错漏之处,敬请谅解。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