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规听证会:建设新梅州 绕开“城市病”

2016年01月13日 11:03南方日报黄思华 何森垚

梅城彬芳大道友谊宾馆圆盘

中国园林网1月13日消息:每次经过嘉应新区,都会发现这片新城区的面貌又改变了一些。来来往往经过新城的大卡车,“带”走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泥泞小路与山野农庄,也“运”来了四通八达的大道与崭新的高楼。按照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到2030年,预计市域总人口为580万-600万人,城镇化率要达到65%以上。

而上一版的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里,至2015年,规划区城市人口达到50万人,远期城市建成区面积到5000公顷。新修改的2015-2030年总规中,预计未来15年规划区城市总人口达到近90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达9600公顷。由此可见,梅州城市的发展之快,因而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瞻性和全局性的要求会更高。

从2011年启动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至今,前后历经了五年之久。新近修改之后的《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把嘉应新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梅江韩江特色产业带“一区两带”的战略部署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等重要因素囊括其中,以建设广东原中央苏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粤东北交通枢纽城市、文化旅游特色区、世界客都为发展定位。

根据总规,到2030年,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GDP建设用地量降幅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要求;要以嘉应学院为核心,沿环城路向南北两侧延展布局,形成中心城区高等教育和科技研发带......而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是稳定需求侧的核心,从“农村社会”迈入“城市社会”,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城市病”。

因此,如何治堵,如何发展教育,如何解决城市用水等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所在。11日上午,梅州市城乡规划局召开《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听证会,听证会代表把这些问题一一摆上桌面,为15年的城市大规划广谏良言。

关注1. 铁路建设建议预留提速空间

梅州在广东省内和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交通格局中将如何定位,对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影响巨大。在新修改的总规中,重新布置的“双环六射两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网络以及“两横四纵双枢纽多站”的铁路格局,加强了梅州区位优势。济广高速和大潮高速的建设,拉近了梅州到珠三角和相邻省份的距离。

“我觉得应该给鹰梅铁路和浦梅铁路预留200-250KM/h提速空间,两条铁路在梅州并线以后,建议在城东设立一个梅州北站,作为服务城东客货运的站点。”梅州宏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高级规划师赖向农说。

梅州客运枢纽站和畲江货运枢纽站,以及8个高铁站的规划,疏散了客运和货运的压力,也打开了多个展示客家文化的窗口。规划建设的梅汕客专丰顺站、建桥站、畲江北站、新机场站和双龙铁路松口站、雁洋站、畲江西站、兴宁南站这8个高铁站,也将把梅州载向产业快速发展、新区扩容提质的新格局。

[分页]

嘉应大桥是梅城交通最繁忙的大桥之一

关注2.城区交通治堵要摆上议程

据车管所数据显示,2015年梅州小轿车日均入户超过105辆。2013年,梅州小汽车的数量约为18万辆,2014年增加至21万辆,而从2015年11月统计的数量来看,达到了25万辆。三年间,梅州小轿车的数量增加了7万辆。上下班堵车,成为梅州“甜蜜的烦恼”。根据一位听证会代表的亲身经历,以前上班需要15分钟的路程,现在要花上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而梅州城区的道路大都比较窄,且断头路多,一些十字路口拆除圆盘装上红绿灯之后,仍然不能达到“治堵”的目的。据梅州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王瑛介绍,圆盘通行车辆为800-1000辆/时,红绿灯通行车辆为1600-2000辆/时,从数据上看,可以缓解一部分的交通压力。“未来还是主要从技术方面去‘治堵’,打通中环路,逐步完善城区路网结构。要让城市道路通行顺畅,还得从老城区改造方面入手。”王瑛说。

车辆增多,随之而来的停车问题也日益突出。“不仅是出门停车的问题,连回家停车也不容易。很多小区的停车位配比都低于1∶1,梅城最贵的停车位高达34万元。”市人大代表曾大群说。

一般来说,停车位价格应该跟当地的工资水平相适应。而相邻城市河源的停车位价格,平均水平也在12万元左右。并且,根据梅州城乡规划局的相关规定,新建小区的停车位配比应不低于1:1.2。此外,代表建议按照城区人口密度估算,科学合理地去配套公共服务资源。

“一环、一轴、三带、玉带串珠”,讲的是梅州绿地系统结构。以环城绿带和梅江滨水休闲轴为主,依托程江、黄塘河、周溪河三条主要河流建设的滨水绿带,打造玉串成珠、舒适易达的城市绿地系统。近年来,城区交通压力逐渐加大,私家车增多。“因为城市绿色交通出行的体验不舒适,非机动车交通规划没有到位,很多想绿色出行的市民却不得不使用私家车,这也是造成交通堵塞的原因之一。”嘉应学院的老师雷汝林对此有深刻体会。

关注3.城区教育要注重楼盘配套学位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梅州城区大批房地产的销售,以及国家“二孩”政策的出台,很多的父母已经慢慢感觉到了“学位”需求的压力。“根据我的调查,江南很多学校,已经普遍出现‘超班’的现象。”曾大群说,“因此,要做好教育科研设施用地的规划和控制,并且保证规划的落实。”

根据《梅州城区中小学中小学(中职)幼儿园布局规划调整》的推算,梅州城区的小学学位需求为6.9万,初中学位需求约为3.5万,高中学位需求约3.6万,幼儿园学位需求为3.5万。因此,规划新增30所幼儿园、30所小学、14所初中、7所高中和5所中职。

其实,梅州城区的学位指标到底有多少需求量?各年龄段学生的分布特点是什么?除了专家论证,还需有关部门入户进行调查,问需于民,而后针对真实的需求量进行科学预判,再合理安排资金的投入、教育资源的布局、政策的统筹兼顾,才能使学校设计、规划更趋合理。学位如果无限扩充超过了实际需求,也会导致师资的闲置浪费。

同时,新建学校要满足就近入学原则合理规划。根据总规,按照每1万-3万人设置一所小学,原则上服务半径不得超过500米;每2万-3万人设置一所初中,原则上服务半径不超过800米;而高中则可以考虑普通高中与寄宿高中两种形式。并且,作为梅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嘉应学院的老师沈飞建议,要重视规划新校区的建设。

关注4.城市用水饮水工程配套迫在眉睫

新城日新月异,而老城区的生活却少了些生机。近年来,城市用水也成为市民重点关注的问题。过了嘉应大桥往北而行,走进江北老城的小区,可以看到每楼每户的阳台上,都装上了二次加压水泵。一到用水高峰期,家家户户的水泵便时不时发出像防空警报一样的响声。“如今供水压力大,三楼以上的住户,都离不开压水泵。”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赖永生说。

根据总规,到2030年,中心城区最高日用水量为50万立方米/日。为了解决未来15年中心城区内近百万人的饮水问题,梅州将规划清凉山水库、梅江、梅南水利枢纽工程和干才水库作为中心城区主要供水水源,梅江、益塘水库、轩中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同时,升级西桥水厂,保留东升水厂,复产升级江南水厂,规划新增中心城区水厂,新建江北水厂,升级改造西阳水厂。

“一个水库的建设需要3年时间,而不同于生产用水,饮用水的使用还需要再多3年的水质观察时间。”郭明哲说,“我屡次去清凉山看观测仪,从水质和库存量来看,解决城市居民用水问题应该提到日程上了。”

郭明哲4年前的调研报告显示,现有水库可以维持居民用水达5年左右,因而梅南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建设迫在眉睫。

[分页]

梅州城区航拍图

关注5.垃圾处理推广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围城

城镇化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也将给城市环卫工程造成一定的压力。根据总规预测,到2030年中心城区的生活垃圾日产量将达到1009.8吨/日,日清运量达757.4吨。因而,对新的垃圾填埋场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政府数据显示,2015年梅州城区的垃圾日生产量已经超过了600吨/日,要破1000吨/日也时日不远。

为了应对“城市垃圾”之困,梅州市城乡规划局计划在中心城区设置10-26座小型的垃圾压缩转运站,设计转运规模为30-90吨/天;并增加6处环卫综合设施用地。

《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于2016年1月1日已开始施行,条例中对于垃圾分类管理方面也有相关说明。根据总规的数据,仅仅靠填埋的办法不能完全解决“城市垃圾”,还需要采取信息化、流程化的管理。

“根据湖南长沙县的成功案例,垃圾分类之后,真正需要填埋的垃圾只有15%,而其它85%可以回收利用,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城市垃圾问题,也可以延长填埋场的使用寿命。”郭民哲说。如今,长沙县共新建24个多功能垃圾站,并将垃圾处理交由公司管理。

关注6.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综合管廊建设

2015年8月的大雨,把梅州城区变成了“水城”,很多的大街小巷的水位都不低。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全市的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75%,城市水面率控制在12%-15%,新建城区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低于40%,综合径流系数一般控制不超过0.5。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梅州市委专职副主委李玮梅建议,要重视解决城区内涝问题,推动城市综合管廊建设。

“新的15年总规,已经看不到1993年总规的影子了,完全是另一副新的面貌。因此,城市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梅州市城市公共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宝宝说。根据余宝宝的说法,一条公车路线,一天大概需要20辆的公共汽车运行;而纯电动的公共汽车,则需要多出一倍的数量。两辆车交换使用,一辆车充电,一辆车使用,才能保证线路畅通。因此,如果可以建设多一些民用充电桩,将公用和民用的充电桩配套在一起,也能大大提高行驶的效率。

如今,城市正在推行新能源汽车,未来对于充电桩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而纯电动公交车也已经在梅州运行了一段时间,因此余宝宝建议,要加快城市充电桩的建设。

记者手记

城市成长“甜蜜”与“烦恼”

梅水路应该是梅州城区数得上的风景优美的道路,就像是一条玉带围绕着梅江河。清晨也好,傍晚也好,市民们都喜欢沿着梅水路边的河堤,观赏一河两岸之景,散散步、谈谈心。特别是在城市综合体开业之后,往那个方向的人流、车流就更多了。原本就只有两个车道的梅水路,在周末经常被大大小小的车辆给塞满了。

除了两岸美景和城市综合体,梅水路那一长排新建的高楼也很夺人眼球。从头走到尾,2.5公里长的道路,一共有6个不同的房地产,少说也有上千户居民将在这里安居。假以时日,梅水路将会容纳更大的人流量,记者不禁为这几十米宽的道路捏了一把汗。

道路拥挤,人口多,随之而来的教育和医疗的需求也必定增多。从地图上看,以梅水路中间为圆心,半径1000米之内有3所小学、2所中学、2所职业中学和1所综合性医院、4所专科医院、3个卫生诊所。而这些公共资源,远远不能服务于将来生活在这片区域的居民。

城市建高楼、扩新城是喜,但是没有解决随之而来的“城市病”,也不能做到真正得方便于民、舒适于民。教育、医疗配套设施建设、市政道路建设等都属于兼具“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效应的“有效投资”,是常态化为城市新型基建的关键建设点。

“民生城建,城建惠民”,把提高群众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指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明确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教、医疗卫生等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既可以解城市之“忧”,又可以使民欢喜。

推荐阅读:

政策性金融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加快海绵城市吸水能力 上海雨天不再像“看海”

深圳“半月环”公园设计 注入海绵城市理念

江苏高邮试点“海绵城市”解决“看海”顽疾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