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白鹭公园曼妙身姿 武威/摄
中国园林网12月6日消息:三亚河,当地人称之为“母亲河”,但也被叫做“臭水河”。这条河曾经平均每150米就有1个污水直排口,沿岸违法建筑猖獗,农药、家畜粪便直排入河……“母亲”在哭泣。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一再强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重要的地位,为城市生态文明持久深入推进导引航向。省委将三亚定位于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精品城市”,对生态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三亚,生态环境不是外在的“衣装”,而是赖以维系的生命线!
“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山河海城,全面治理,务求成效。”这是三亚市面对生态修复治理的响亮应答。
与国内其他地区快速发展的城市一样,三亚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很令人挠头的“矛盾综合体”。急速拉伸城镇骨架的近30年“跨栏跑”中,河流的污染被忽视了,海岸线的退却无人关注,山体褐黄甚至有了“不毛之地”,三亚迫切需要以一种新的思考、新的顶层设计来统筹治理之策。
2015年6月,国家住建部正式发函,同意将三亚列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综合试点城市。意味着三亚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消息传来,群心振奋。
靠着好生态“起家”的三亚,对绿水蓝天的重要性体悟深刻。三亚独特之处在于山、海、河、城相连相融,三亚为此也从山海河城的生态修复入手,采取固本培元,对“顽疾”一一攻破,最终目标是人与生态和谐共生,人在这座城市里宜居宜游。
坚持生态优先,避免追逐短期利益对城市生态造成建设性破坏。数十亿元土地收益的占河地产项目被叫停;610万余平方米违建(含占海占河)被拆除,5000余块广告牌和横幅被撤除,移除海、河岸线内遮挡视线影响景观的物体改植草坪。
系统施策污水治理。新建污水管网82.2公里,建成200吨级的移动式污水处理站20座,整治94处排污雨水口,拆除200家沿河养殖场,建起“河清白鹭飞”成为城市新景。
补山复绿。对抱坡岭、虎豹岭等山体重新进行复绿工程,建成适宜居民休闲的公园和文化遗址点、观景台等,打造人与自然相融的亲近平台。
修复海岸线,河海治理同步。拆除侵占海岸线违法建筑5.5万平方米,修复2.6公里海岸线,补沙22.3万立方米,恢复三亚湾15公里原生植被,补种海防林279亩。经过近两年的修复,三亚海水如今一类水质占98%以上,小东海片区的珊瑚覆盖率由2014年的1.5%上升到14.1%。
追求生态品质的三亚态度
“‘开疆拓土’容易,但在存量中能够求得品质就不易,改难于拓。”中规院高级规划师范嗣斌说。
区别于片段性、碎片化的修复,三亚城市“双修”重视系统性和长期性,并敢于担当地从存量中去整治提升。三亚从“乱”至“治”的生态更新,不是简单的拓展,不是单一的修补物质空间,而将着力点放在了提升品质,放在了修复发展的软环境上。
三亚绕城高速旁曾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是三亚人不愿言说的“难堪事”。
这个“问号”就是抱坡岭。作为石灰岩矿山,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抱坡岭就被开挖,东边山岭甚至被掏空,山体裸露面积达6万平方米,最高点和最低点落差达165米。危岩高耸,仿佛一个巨大“问号”。
“不能单纯地进行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治理。”中规院总规划师张兵认为,抱坡岭山体修复更是城市绿地公园系统、绿化景观和公共活动场所的修补,要建设矿山公园,打造生态文明示范点。
[分页]不到一年时间,抱坡岭等8处“秃头山”重披“绿衣裳”。山城相连的生态轴带,纵览全景的都市看台,内容丰富的郊野公园。近两年,红树林公园、东岸湿地公园、丰兴隆桥头公园、市民果园、金鸡岭桥头公园等从无到有,新增287万平方米绿地面积,20多处城市公园三年内陆续呈现。鸟语花香,清水潺潺,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带串起山海河城。
环境治理不能光看“面子”,也要夯实“里子”,主城区2/3范围开展地下的海绵化改造,让排洪沟和湿地大显身手,雨季蓄水量增加近百万立方米,三亚的城市道路如海绵“会喝水”。疏通清理污水管网416.2公里,新建多条雨污管网,雅安村“臭水塘”变成市区湿地。
天蓝山绿水清,城市之脉畅通,三亚重新律动起来。
呵护绿水青山的响亮应答
为了建好排洪沟,居住几十年的三亚东岸村要拆迁,老居民们开始时并不理解;叫停已开工的地产项目,改建为公园、绿地,损失一笔笔的土地收益,划得来吗?
这无疑是一场博弈,也带来新的启思。
“一座城市好不好,就集中反映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劣上。”住建部副部长黄艳说。
人民城市为人民。海棠湾将占用公共沙滩的酒店婚礼礼堂改建为通海绿廊,还海于民,还景于民,将宝贵的沙滩资源重新免费开放给公众;“城中村”东岸、月川、海坡老村违建纵横,侵占城市绿地和河道,就要还绿还水于公众,没有条件可讲。
城市在生态修复中寻找乡愁。东岸湿地公园打造“水上森林”建鹭鸟栖息地,提炼“南繁”引领的三亚农耕文明,融入田园陂塘游憩系统,“飞鸟相与还”中讲述着“山水记忆”。
生态优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打造宜居之城,是三亚“双修”生态修复的出发点、落脚点。
“建设精品城市、打造幸福三亚,就要坚定不移推进‘双修’,确保生态环境保持一流,为市民游客提供优良的人居环境。”三亚市委负责人表示。
山变绿、水变清、鸟变多,中华白海豚群重现三亚湾,城市公园内欢声笑语飘荡,干部实干担当的劲头更足了。
三分建,七分管。三亚制定3部立法、12项部门管理规定和6项建设标准、技术指引为生态治理护航。
从立法着眼保护生态修复成果,这是三亚“精品城市”环境可持续得以保障的内在要求,也是三亚给市民的“隐性福利”;而从经济层面去考量城市建设所使用的生态、节能、本土、绿色的方案,这些“显性福利”的收获显然是沉甸甸的。
城市的目标,目标,指向的是水清、岸绿、景美、城安。
推荐阅读: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