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应该在“海绵城市”和生态保护修复上下工夫

2016年01月28日 11:00中国三亚门户网黄世锋

中国园林网1月28日消息:1月27日,参加海南省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的委员继续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很多委员认为,三亚正在以“双修”“双城”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行“多规合一”的改革。2016年,应该在“海绵城市”和生态保护修复上下工夫、见成效,切实以城市的发展惠及广大民众并提升城市的形象。

“城市看海”是网友对内涝的雅称,最早兴起于2012年,好几年过去,年年有城市出现这样的景观。去年入汛以来,长沙部分街道成“泽国”,南京大学城汪洋一片,上海机场变成“海上机场”,武汉重启“看海”模式……我国多地出现暴雨,让众多城市组团“看海”,一座又一座城市轮番经历这样特殊的“雨考”。

省外“城市看海”,省内城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15年7月20日,海口、东方、三亚等城市积水严重交通遇阻,一些车辆浸水抛锚,多处大型商业设施、高档社区的地下商铺和地下车库瞬间成为“威尼斯”。可见,解决城市暴雨内涝刻不容缓,全面打造“海绵城市”迫在眉睫。

“一座真正意义的‘海绵城市’肯定是生态城市。”来自三亚的省政协委员符玉梅指出,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建设“海绵城市”可以解决内涝问题,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抓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建筑、道路、绿地等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来自三亚的省政协委员方里指出,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现在已看到三亚“双修”、“双城”工作取得的成效,尤其在三亚河保护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整治,河水变清了,臭味减轻了,但还需要进一步保护。方里建议,三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保护,现在可立法以加强对三亚湾的保护。“三亚湾的保护是市政协委员多年关注的焦点之一,几乎每年都有提案和听到一些社情民意,所以应像保护白鹭公园红树林那样进行立法保护,利用这种模式,把三亚的生态框定在一个法制的范围内。”

来自民建海南省委的委员建议,在省、市(县)层面成立“海绵城市”建设专门的指挥、协调机构。“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规划、住建、国土、市政、通讯、电力等多个政府部门、企业等单位的现实利益,为避免各单位之间出现利益纷争、各自为政的局面,应建立专门的主管部门负责指挥、协调相关单位进行协作,形成合力,保障“海绵城市”主要指标和管控措施切实落实。与此同时,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建议出台地方综合性法规,对城市水系、绿地系统、交通道路、城市建筑、道路管网等建设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进行明确的禁止性规定,落实处罚措施。

对于如何应对城市内涝,委员提出许多可参考的对策建议:解决“城市看海”问题,要“低影响开发、低洼绿地建设”,尽量减少开发的影响,保持一定的绿地,保持一定的水面,从源头来减少径流量的产生;“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争取把70%左右的雨水在当地积蓄、渗透,雨水不是负担而是资源,今后城市的河湖要能蓄水、马路要能渗水。“低影响开发、低洼绿地建设”就是在建设之初就把雨水的去处考虑好,就把透水地面自然留好,不破坏原有的自然下渗渠道。

推荐阅读:

连云港市海绵城市建设启动 建设20平方公里示范区

上海:建设生态安全的“蓝绿海绵城市”

厦门:对接“海绵城市”马銮湾片区“绿”起来

牡丹江: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来源:中国三亚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