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类职业首次入典 担起“绿色”使命

2016年01月29日 09:07中国国土资源报毛志红

中国园林网1月29日消息:前不久,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首次将“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列入国家职业,并且标注为“绿色职业”。至此,我国职业分类大典没有土地相关职业的“零”时代终结,土地类职业在“总户籍簿”上注册登记了。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入典,不意外。作为最具法典权威的职业分类簿册,这部在我国首部职业分类大典基础上历时5年修订而成的2015年版,自然涵盖各行各业及其全部从业人员,全面客观反映社会职业结构最新变化。

如果说1999年我国首部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之时土地行业还“偏冷”,那么经历10多年发展,已经形成具有不同专业分工的庞大的涉地从业群体。1999年颁布的《土地管理法》赋予土地整治法律地位,在城镇化加速与耕地锐减的过程中,土地整治发展规模与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土地领域。当前土地整治机构已有2000多个,从业人员2万多人,相关中介组织与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业人员累计超过30万人,尤其土地整治科研工作发展迅猛,土地工程科技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兴未艾,“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已完全具备了大典对“职业”特征的定位与要求。此外,按照中央和地方土地整治资金投入水平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每年土地整治资金达到数千亿元,经济社会对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才有着稳定的、大规模的需求。可以说,“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入典,既是行业本身发展程度的外在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入围“绿色职业”,似乎有些在意料之外。基于耕地占补平衡之需的土地整治活动,最初主要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增加耕地面积,曾频遭质疑。在生态学者眼里,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无异于对土地生态系统的扰动与破坏,尤其后来有的地方出现无规划、无评估的“削山造城”“围海造田”“上山爬坡”“占优补劣”等行为,更使土地整治成为众矢之的。

不过,伴随着质疑和批判声,土地整治的理念在不断完善,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资源保护理念已成共识,土地整治重心也随之调整,逐步转向以提高现有农田质量及其生产能力为主。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土地整治活动越来越重视对土地生态的维护和修复,低碳型、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如雨后春笋。高标准农田建设、废弃地复垦、矿山环境恢复、存量土地盘活、用地结构调整、节约集约用地、国土空间优化、退化或污染土地治理等活动渐成土地整治主流且社会需求越来越大。看得出,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能在职业分类大典中获“绿色职业”之冠,从本质上折射出了土地整治发展的跨越式进步。

这次大典首次尝试标示“绿色职业”,旨在注重人类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职业发展与绿色就业。绿色职业主要是那些“环保、低碳、循环”特征显著且社会认知度较高的职业活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这一职业因符合“监测、保护与治理、美化生态环境”和“回收与利用废弃物等领域的生产活动”等特征而成为127个绿色职业之一。可以说,“绿色职业”之名反映了当代土地整治的内在特质,更赋予了土地整治全新的时代使命。

当然,职业分类大典不仅仅是对社会职业进行权威定位与精准分类,更是对各行各业的一种规范与引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入典及其“绿色”定位,既是对土地整治行业的认可与接纳,也是一种规范与引导:土地整治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的,而不是破坏生态的活动。盛名之下,期待土地整治领域持续改革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