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市“十三五”林业总规划

2016年01月31日 09:28普洱日报

中国园林网1月31日消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质量为主线,以激发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为助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深化改革,加强森林经营,加快培育主导产业,繁荣与弘扬森林生态文化,进一步完善林业三大体系,努力构建现代林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牢固基础,创建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为建设美丽普洱作出新的贡献。

【主要目标】

一是生态林业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70%以上,活立木蓄积达到并保持在3亿m3,新增森林植被碳储量3100万吨,重点公益林保护面积1384.1万亩,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

二是民生林业目标。民生林业总产值达340亿元,比2015年净增150亿元,年均增长15.8%,其中林产业工业产值达200亿元,比2015年净增12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30%,通过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实现现代林产业转型升级。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不要滥用资源和毁坏资源,要爱护自然景观资源,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以及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四是坚持兴林富民、改善民生。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生态产品,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状况;着眼于提供更优质的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生活物质与精神需要;着眼于吸纳更多的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眼于改善林区民生,使林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小康。

 五是坚持培育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分页]

【主要任务】

一、生态林业建设

第一,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继续实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加强森林保护,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强化森林经营,推进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调整优化森林结构,有效改善林分生长状况,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开展森林碳汇造林工程,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森林普洱”建设目标。

第二,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西双版纳-普洱亚洲象走廊带,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现有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等保护地进行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小区和保护点建设,强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使普洱市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到2020年达到4%。

第三,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继续加强勐梭龙潭国家湿地公园、五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申报工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促进湿地数据信息交流共享;推动相关部门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的合作,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湿地生态监测、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使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进入有序的良性循环,保护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

第四,治理和修复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在实施全市重点区域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开展城镇、乡村、边境沿线、江河、湖、库生态屏障建设,突出以澜沧江、李仙江、南垒河及一级支流面山,重要库区、水源涵养区,湿地公园等区域周围为重点,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防护林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备的防护林体系,使这些区域生态得到修复,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二、民生林业建设

认真做好林业产业项目规划,以项目为支撑,以发展绿色林产工业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支点,创新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模式,优化原料供给方式,走以林化工产业为龙头,林(竹)浆纸纤产业、林板产业为两翼,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实现绿色增长、绿色发展,把普洱打造成为全国现代林产业基地。到2020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40亿元,其中,林产工业产值达200亿元。

三、生态文化建设

第一,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拓展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一批森林文化展示区、示范园、示范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活动,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第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自然)博物馆、标本馆以及各种城郊公园、休闲园(区)、文化教育基地、示范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文化传播。使文化活动常态化,提升市县乡镇及村寨文化整体功能。

第三,大力推进民族文化活动和宣传。推动民族生态饮食和茶饮,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和木文化会议,以文化为动力,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四、城市林业与美丽乡村建设

第一,进一步巩固普洱市“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成果。森林城市建设以“让城市拥抱森林,让森林走进城市”的城市生态格局,并根据城市建设的规模、性质、布局、气候特征等统筹考虑城市森林覆盖率、森林生态网络、森林健康、公共休闲、生态文化、乡村绿化等建设,建设完整、结构合理的城市林业体系,以彰显普洱各县城的森林城市形象,依托现有的、独特的山水脉络。

第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林产业、庄园经济和乡村生态旅游业,以提高农村收入为目标。选择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较大自然村,优先考虑乡(镇)政府驻地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城市规划区周边等村落,推进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建设,对村、路、渠、宅“四旁”和公共区进行绿化,改善村庄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保护古建筑文物、特色民居、村内古树、大树、成片林地和文化遗产,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开展沿路、沿江、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河道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结合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使美丽乡村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到2020年美丽乡村达到100个。

推荐阅读:

国家林业局发文规范林业规划管理

黑龙江林业规划院传承森调精神六十载

(来源:普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