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老司城-中心城址与灵溪河
图2:老司城-祖师殿建筑群
图3:唐崖-荆南雄镇牌坊
图4: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图5: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中国园林网1月4日消息: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土司遗址”申遗成功,表明其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我国政府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权威专业咨询机构的一致认可。
“土司遗址”系列遗产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本次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是“土司”的行政与生活中心聚落遗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土司遗址突出的普遍价值
土司制度文化遗存包括土司城寨、官署、庄园、墓葬等多种类型。本次申报的老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海龙屯遗址,反映了土司制度作用下特殊的山地城堡式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特征,一方面保持了中国西南地区山地聚落典型的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的整体布局、以及当地的传统聚落及建筑营造工艺,如各功能的建筑组团结合台地分层布局、具有精密设计的大型排水系统等。
另一方面,三处遗址均建设了系统的城墙等围护和防御性体系,聚落的核心位置均特别建造了布局严整、轴线对称、具有中央官式规制和建造工艺的大型行政建筑组群(俗称“衙署区”),成为土司拥有中央授权的统治身份的突出象征。三处土司遗址的共性特征与整体关联,共同体现出土司统治地区在本土原有社会文化基础上,因土司制度“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而推动的族群间价值观交流、独特的社会秩序和组织管理模式,以及树立的统一国家认同。
2.土司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中国现存土司遗存百余处,中国学者对它们的类型、规模、价值内涵、学术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遴选出最具价值特征代表性,同时相互间的整体组合又可共同体现土司职级体系、土司管理特点等社会文化完整背景以及土司所处地理环境特征的的三处土司遗址,构成系列遗产进行申报。
本次申报的三处遗址不仅在物质遗存方面,是西南少数族群聚居地区少有的以遗址状态保存下来的大型聚落,较少受到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干扰,真实保存了历史时期废毁后的遗存信息;而且遗产地还珍藏有完整的土司家族族谱、碑石铭刻以及历代地方志书,详实记载了各土司家族在13-20世纪的世系和发展历程,为土司制度在当地的兴衰和土司城的营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信息。此外,现居住于土司城遗址附近的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各族群人民以诗歌、传说、风俗、禁忌等方式保存至今的民间记忆,也对土司统治历史及土司社会具有很好的佐证作用。
3.我国在保护珍贵遗产上所做的艰苦努力
中国现存的土司遗存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本次申报的三处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中国政府最高层级的保护与管理。作为系列遗产,土司遗址的管理体系依托中国文物行政管理机制,已由国家文物局主导,在国家级、省级层面建立其跨地区、跨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联合、协调管理的专项管理协定,成立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协调管理机构,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包括保护、研究、展示、监测、传播等方面的协调管理措施及执行计划,有效保障了土司遗址整体的系统和长期保护。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代表中国政府的发言中表示,“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规定,继续加强遗址保护、管理和监测工作,并将致力于改善遗产地民众的生活,让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