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下谁才是治污主推手?

2016年01月05日 10:19中国企业报王少杰

中国园林网1月5日消息:当公众的聚光灯还停留在谁是雾霾“制造者”时,已有不少经开区、产业园相继打响环境保卫第一枪,纷纷向污染说“不”。

从意识到行动,园区践行中所释放出的信号,已不再仅为经济挑大梁,更多传递出敢于担当与挑战自我的一种社会责任。

为了经济,它坚持负重爬坡;为了环境,它又坚持在争议中前行。事实上,园区发展在兼顾经济、环境、民生中,始终为开创共赢格局而努力着。虽然距离目标实现还很远,但园区发展的轨迹,却是始终朝着这一方向前行。

然而,因雾霾的持续出现,引发公众对雾霾“制造者”的无限猜测。虽然关乎于此的大讨论还在持续发酵,但舆论导向分水岭渐已形成,“一边倒”式的猜测声浪,已将这一责任重心推向经开区。这也是继外界对城市污染“重灾区”、“高发区”之说后,又一有主观嫌疑的定论。

亦有分析者认为,对待问题追根溯源本无错,但客观真实是遵循底线。公众应客观理性看待现阶段的雾霾问题,既要看到防治工作十分紧迫,又要深刻认识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现实中,无论是雾霾引起的大气污染,还是经开区发展引发的对城市水、土污染,几乎是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形成,并非园区一方之错。客观地说,城市污染与园区难脱干系,但不能妄加定义成责任主体。

不可否认,园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对环境污染的监管盲点,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园区就是污染制造的“元凶”或放任者。毕竟,很多园区承担着地方经济发展过程先行先试的角色,换言之,在探索中合理的失误和瑕疵是允许出现,并且只要做好后期补位即可。

令人欣慰的是,由雾霾引发的一场园区治污模式升级正在进行中。

从中会发现,园区并没因雾霾而消极,相反,在正视不足中继续勇往直前。当下,已有不少经开区纷纷启动雾霾应急预案。将重点改造、新建辖区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和地下雨污管网建设列为重头戏来抓。从积极召开专题会议,到下发红头文件严格落实;从加快地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到地下雨污分流管网的改造,都看出了人们的努力。

由雾霾引发的环境治理虽已刻不容缓,但并非一日之功。更何况从国家层面给出的大气污染防治时间表看,治污是一项长期工程。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力争用5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显然,包括雾霾防治在内的环境治理,需要引入并形成一个长效治理机制。与此同时,相关各方需形成合力,方能取得显著成效。

正如有的园区管理负责人所说,大气污染防治既是环境问题、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让经济和社会良性互动,必须摒弃大量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物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改变生产经营方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协同发展战略。

作为企业,同样也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实践中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生产工艺改进和节能降耗,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由此可见,由意识上统一到行动中的有机衔接互动,相信不久将来,环境污染的治理难题将迎刃而解。

推荐阅读:

京津冀雾霾袭扰频仍“燃煤之痛”如何解

鞍山:帮着“吸”雾霾 花卉销量猛增

雾霾经济的另一面 揭治霾千亿资金去向

南京玫红色雾霾 不是特殊污染物造成的

(来源:中国企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