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设生态屏障 守住绿水青山

2016年03月11日 10:15四川新闻网刘佩佩 陈连波

景祥俊守护的森林

中国园林网3月11日消息: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在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之一,就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我们要持之以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李克强总理在谈到今年要重点做好的八个方面工作时又具体指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继续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行动起来,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四川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今年2月,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次会议,会议审议了《四川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等专项改革方案。会议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绿化全川行动,坚决守住绿水青山。四川坚持开展绿化全川行动,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点抓好若尔盖、川滇、秦巴、大小凉山等4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切实加强长江、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沱江、雅砻江、涪江、渠江等8大流域生态保护,大力实施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3年来,全省累计营造林2706.5万亩,巩固和治理沙化土地67.2万亩,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十三五”期间开展新一轮绿化全川行动,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省林地保有量控制在3.54亿亩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7.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7%;湿地保有量控制在2500万亩以上;治理和保护恢复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积不少于800万亩;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保持在1亿亩以上,有效保护国家、省重点保护物种和四川特有物种;林业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68万亿元;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达到3000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5000亿,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1600元。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四川将继续营林、造林600万亩,增加森林面积160万亩,并实现林业总产值3000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将向贫困地区倾斜,结合产业发展完成造林30万亩,实施后续产业专项建设214万亩。60%以上的中央和省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连片扶贫地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100亿元以上。实现88个贫困县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达到1270元,其中贫困村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650元。”尧斯丹说。

“十二五”: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 山清水秀四川底色更加鲜明

3月6日清晨,尽管是周末,巴中市通江县铁厂河林场泥地坪工区护林员景祥俊却没有休息,依然带着护林刀和挎包等“标准装备”,一头扎进了已经守护了19年的这片山林。19年来景祥俊的主要任务就是巡护责任区内的9000亩山林。大巴山深处的巴中市,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在这里,还有数百名像景祥俊一样坚守在大山的护林员,像守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守护这一片绿水青山。

19年前,景祥俊来到林场的第一份工作是营林植树,她干了5年。5年间,景祥俊用双手“染绿”了近4000亩荒山,按每亩160棵树计算,总计64万棵。如今她栽种的第一批树苗胸径已近30厘米,成为了大山里的“绿色宝藏”。近年来巴中市以森林城市创建、林业产业发展以及林业“两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培育森林资源,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57.6%。

在景祥俊的眼里,除了森林变得越来越茂密,山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及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盗砍盗伐绝迹,大家都说“森林是我们的宝库,不能断了子孙的后路”;上山挖药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巡山途中,时常会遇到附近村民赶着羊群前往专业合作社进行交易......每每看到这些,景祥俊的脸上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笑容。

护林员景祥俊的故事仅是四川全省人民在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真抓实干的一个缩影。

为保护天然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护和改善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环境,1999年,四川省正式颁布实施全国首个省级《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确定了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培育相结合的实施路径;2009年3月27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修改的决定》修正。17年来,四川境内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森林面积由1.76亿亩上升到2.61亿亩,森林生态功能逐步恢复,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得到夯实。四川是全国3大林区、5大牧区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水能蕴藏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使命。

“要牢固树立绿色是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理念。林业是自然生态建设的主体,四川林地面积居全国第3位,四川是全国林业大省,林业管理和服务的林地、湿地和沙地面积占全省幅员55%以上,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尧斯丹说。

“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这条主线,紧紧抓住大规模绿化全川这个抓手。‘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全省自然生态状况持续改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山清水秀的底色更加鲜明,我省自然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尧斯丹说。

“一是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累计营造林5000万亩,新增森林面积9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高出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

“二是生态保护修复明显。推进川西北防沙治沙、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工程,治理沙化土地59.8万亩、巩固成果20.5万亩,综合治理岩溶土地2319平方公里。恢复震损植被43.9万亩。现有省级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200多个,大熊猫保护科研水平世界领先。”

“三是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监测显示,全省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减少土壤侵蚀1亿吨,固定碳量7500万吨,涵养水源864亿吨,相当于86个大型水库蓄水量。四是绿色生态产业持续发展。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2600亿元,生态旅游位居全国首位,森林康养等新型业态健康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四川林业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发布了四川林业建设生态文明规划纲要,划定了森林林地、湿地、沙区植被、物种等4条生态红线。阿坝、甘孜、攀枝花等地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省级湿地生态补偿、野生动物危害补偿等改革试点。

“在绿色富民特色产业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十二五’期间,四川的大熊猫、森林、湿地、乡村四大生态旅游品牌基本形成,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6个,生态旅游年直接收入658.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2倍。率先推进森林康养并被纳入全国林业和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启动了首批10处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全省林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25%和95%。”

“十三五”:九大重点工程助推新一轮绿化全川 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在今年年初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把保护母亲河放在开发之前,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保护生态不计其利、面向未来不计其功的责任担当。

尧斯丹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开展新一轮绿化全川行动,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十三五”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林地保有量控制在3.54亿亩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7.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7%;湿地保有量控制在2500万亩以上;治理和保护恢复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积不少于800万亩;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保持在1亿亩以上,有效保护国家、省重点保护物种和四川特有物种;林业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68万亿元;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达到3000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5000亿,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1600元;森林火灾损失率、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分别控制在1‰、3‰以内。

尧斯丹说,在建设重点上,将坚持保护优先,着力建设“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是培育森林生态系统,营造林3000万亩以上,增加森林蓄积7500万立方米。 二是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湿地退化得到基本遏制。 三是治理荒漠生态系统,加大沙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四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以自然保护区为主要依托,有效保护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典型群落生态得到保护。同时,积极推进林业扶贫攻坚,大力发展林业绿色产业,为精准扶贫作出贡献。

2月15日,《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绿色发展”作为四川在“十三五”期间一项重大任务,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被单独成篇论述。第八篇“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明确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构建若尔盖草原湿地、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秦巴生物多样性、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4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长江、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沱江、雅砻江、涪江、渠江8大流域生态保护,推进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建设,全面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加强江河流域源头生态保护,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森林系统等生态功能。”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做好生态建设九大重点工程。这九大重点工程分别是: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对2.57亿亩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进行常年有效管护,积极开展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36.4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10万亩。森林经营培育工程。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完成森林抚育1000万亩、低产低效人工商品林改造800万亩;实施宜林荒山荒地植树造林,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1200万亩。森林生态系统保育能力建设。实施森林防火三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生态资源监测等工程体系建设,提高森林保育的能力。实施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建设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营造多功能防护林100万亩。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3000万亩,开展休牧、划区轮牧围栏、草原补播、人工饲草地、牲畜棚圈等建设和鼠虫害治理,治理严重退化草地。沙化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采取设置围栏和沙障、栽植灌木、播种牧草、人工施肥和后期管护等措施,逐步恢复林草植被,控制沙化土地扩展,完成治理和成果巩固面积40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35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布设工程措施,实施300条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采取以坡改梯为主,配套坡面水系工程的措施,实施55个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综合采取固土保水、太阳能提灌、微水滴灌和林草结合等生态修复新技术,以发展特色经济林等为主,开展干旱河谷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工程造林试点,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试点30万亩。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遏制湿地退化萎缩趋势,维护河湖生态健康。恢复退化湿地3400公顷,在甘孜州、阿坝州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新建10处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快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实施河流、干旱及干热河谷和矿山等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工程,开展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野外保护、人工培育和放归试验。

四川还要大力推进林业脱贫攻坚,建立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专合社奖补政策,引导贫困户以人力、林地资源等要素加入专合社、家庭林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化运作方式,构建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脱贫格局。

攻坚前沿: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 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

“绿色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运行中显得尤为重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在具体工作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和西部地区的阿坝州和甘孜州,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两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成为四川省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要攻坚地和前沿。两州推进“绿色发展”的工作做得如何?

过去的一年,紧紧围绕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深入落实中央和四川省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阿坝州大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全州经济快速增长。经济运行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生态基础不断巩固。据统计,随着重点生态工程的推进,近年阿坝州完成人工造林15.9万亩、退耕还林4.8万亩、退牧还草206万亩,治理地质灾害26处、沙化13.2万亩、水土流失108.2平方公里,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5个,整州纳入“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并创新推进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阿坝州围绕“绿色发展”,其州内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林业、现代草原畜牧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加速崛起,基本形成了具有阿坝特色优势的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确立,川西北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扎实推进。

阿坝州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阿坝州森林覆盖率提高1.1个百分点,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围绕“十三五”规划,阿坝州确立了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到2020年阿坝州要实现“五个新跨越”,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五个新跨越”中,“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实现新跨越”被列入其中。要让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变,更加凸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贡献。“十三五”期间,阿坝州将积极申报川西北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外,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天保二期、湿地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抚育森林25.9万亩,退牧还草263万亩,治理沙化2.1万亩、中小河流10公里、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

甘孜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成康日前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透露,“十三五”期间,甘孜州将把产业富民、保护生态、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方向,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围绕“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制造绿色消费、创造绿色业态、实现绿色增长”,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大力推进重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州目标,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强特色资源开发,加快推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化,“着力构建经济效益好、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生态产业体系。”

据了解,甘孜州草原植被、森林覆盖率较2010年分别提高6个和2.5个百分点,牲畜超载率从2010年的54.1%下降到2015年的13.1%,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甘孜州将继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依法管理国有林7127.3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万亩,义务植树200万株,完成国省干线绿化150公里;加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启动海子山国家级湿地保护工程。全州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合理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大力持续实施沙化治理、鼠虫害草地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全面落实退耕还林、集体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同时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推进“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工程,加快建成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

开局之年:营林造林600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36.24%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做好全年林业工作意义重大。全年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营林造林600万亩,增加森林面积160万亩、森林蓄积1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6.24%,实现林业总产值30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200元,森林火灾损失率、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分别控制在1‰、3‰以内。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尧斯丹说。

“夯实绿色发展生态基础。加强森林生态建设,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强地块落实,结合产业发展完成造林30万亩。实施后续产业专项建设214万亩;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加强荒漠生态治理。大力推进林业脱贫攻坚。加大林业扶贫投入。积极争取加大林业投入,将60%以上的中央和省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四大连片扶贫地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100亿元以上;抓好林业脱贫任务。实现88个贫困县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达到1270元,其中重点贫困村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650元;健全林业脱贫机制;加强林业扶贫考核。开展新一轮绿化全川行动。要大面积推进植树造林,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以及造林补贴、碳汇造林、珍贵用材林、国家储备林基地等造林项目,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加强森林资源依法管理。加强林木管理,分解下达“十三五”森林采伐限额,全面落实集体人工商品林采伐政策。规范天然林非商品性采伐,严格天然大树采挖管理,研究建立天然林总量控制制度。深入推进林业重点改革。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加强涉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导划定县级林业生态红线。”

推荐阅读:

福州规划新建3个湿地自然保护区

吴忠市为全国湿地产权确权“探路”

菏泽:投资4.5亿元全力推进七里河湿地公园建设

三河将建合肥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来源:四川新闻网)